地熱創新技術的發展
在過去幾十年中,地熱技術出現了兩大革新技術——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閉環地熱系統(CLGS)——這兩個技術預計將成為地熱產業的推手。
你可能也想看:
台灣地熱新突破!完整鑽取「4座台北101」深度岩芯,揭地殼奧秘助能源技術升級
台灣早已潛藏31座核一廠發電量!首座深層地熱開鑽,將達一座玉山的深度
1. 增強型地熱系統(EGS)
EGS是一種技術,專門用來解決傳統地熱系統中「岩層太密、水流不動」的問題。它的目的是讓岩層變得「比較鬆散」,水能夠流通,然後吸收岩層中的熱量。
1. 水力刺激:像打針一樣,用高壓把水注入岩層,打開原本很小的裂縫,讓水流得更順暢。
2. 熱刺激:把冷水注入高溫岩層,讓它因為溫度變化產生裂縫,就像玻璃突然遇冷會裂開一樣。
3. 化學刺激:用化學藥劑溶解一些礦物,讓岩層變得有更多孔洞,水可以流通得更好。
EGS技術可以開發一些過去沒法用的地熱資源,比如像美國內華達州的「Project Red」,使用了這種技術來穩定提取地熱。且EGS技術需要很多水,還可能會引發小地震,並且需要保持岩層的穩定性。
2. 閉環地熱系統(CLGS)
CLGS是一種完全不需要靠天然的地下水或裂縫,而是用一套「密封的管路」系統,讓水在管子裡循環,吸收地下岩層的熱量,然後把熱水帶回地面的技術。
作法:讓水或者其他特殊流體在管子裡流動,進入地下後吸收熱量,然後直接回到地面。整個過程完全和地下環境隔絕。
適用性廣泛:因為不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所以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用。
環境影響小:因為水不會直接碰到地下岩層,所以沒有污染,也不會引起化學反應。
穩定性強:因為系統是密閉的,能源輸出很穩定,適合長時間運行。
儘管CLGS的初始開發成本較高,但例如加拿大的Eavor-Lite項目和德國的Geretsried項目已展示了其技術可行性。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CLGS有望成為地熱開發的主流技術之一。
根據上圖,這三種地熱系統各有優勢與應用場景。傳統水熱型(Conventional hydrothermal)適合於天然水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能有效利用滲透性較差的地層;閉環地熱系統(Closed-loop geothermal, CLG)則是新一代技術,不依賴自然條件,為地熱能開發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圖片來源:IEA
技術與經濟潛力
地熱能的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率,還顯著擴大了全球能源潛力。
EGS技術使得地熱電力的技術潛力達到約300,000 EJ(艾焦耳),相當於600 TW(太瓦)的裝機容量。這相當於近 600 TW的地熱容量運行 20 年,比傳統地熱的技術潛力高出近 2000 倍。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熱能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適合作為電力系統中的基本乘載電力。
在深度0.5至5公里的地下熱沉積物中,溫度超過90°C的資源提供了超過250,000 EJ的技術潛力,足以為全球大量的區域供熱網路提供綠色能源。
此外,對於低溫供熱網絡(<70°C),地熱資源的潛力進一步增大,適合應用於住宅供暖和工業過程熱需求。
全球地熱潛力國家分析
地熱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分佈廣泛,特別是在美國、中國、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展現出顯著優勢。以下是主要地區的詳細分析:
美國:美國是全球地熱技術潛力最大的國家,達到70 TW,分佈於加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等地。目前猶他州FORGE專案和內華達州的Fervo Energy都在積極推進EGS技術。
中國: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地熱潛力,達50 TW,主要集中於海南、廣東和福建等地區。中國積極推進地熱供熱應用,並在低溫供熱和工業熱需求領域展示出強勁的發展動力。
非洲:非洲擁有約115 TW的地熱潛力,足以滿足2050年全大陸的電力需求。肯亞和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地熱開發的領導者,其政策與基礎設施為地熱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東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地熱潛力約為125 TW,其中印尼和菲律賓是主要的地熱開發國家。隨著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地熱能將成為該地區綠色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歐洲地熱潛力約40 TW,雖然資源規模較小,但其政策支持和技術成熟度使其成為地熱應用的領導者。德國在Geretsried地區正在進行商業規模的CLGS熱電廠專案,目標是建立多條熱交換回路。冰島則以其高效的地熱發電和供熱技術聞名。
墨西哥:擁有豐富的傳統地熱資源,並逐步探索下一代技術的應用。
印度:儘管傳統地熱資源有限,但其5公里深度內的潛力達14 TW。
紐西蘭與澳洲:紐西蘭的地熱應用領先全球,而澳洲開展了多個EGS實驗,包括Paralana專案。
台灣的地熱潛力
台灣地熱潛力顯著,因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板塊交界帶活動頻繁,地下熱流豐富。淺層地熱資源廣泛分佈於溫泉區,如北投、關子嶺和宜蘭等,適合供熱和小型發電。
中深層(2-5公里)和深層地熱(>5公里)則具有更高的發電潛力,特別是在北部大屯山和東部海岸山脈附近,利用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閉環地熱系統(CLGS),可大規模開發能源。
在深度7000米,台灣的地熱潛力處於中高範圍(橙至紅色區域),若充分利用,能顯著降低進口能源依賴。
台灣目前的地熱發電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尚未大規模商業化。而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於2021年啟用,裝機容量3MW,為台灣地熱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儘管面臨鑽井成本高和設備耐久性等挑戰,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正推動地熱發展,隨著地熱發電試點的推進,台灣或許在能源轉型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圖顯示,在7000米深度,地熱潛力達到最大化,全球大部分區域均被標示為高潛力地帶,紅色框住的地方即是台灣。圖片來源:IEA
挑戰與未來展望
目前地熱技術須面對不同的挑戰,如鑽井深度和複雜性增加還有設備需承受高溫和高壓環境等。同時,儲層穩定性和熱交換效率的長期維持需要進一步技術突破。
且地熱開發的前期成本高且投資回收期較長,限制了市場推廣。數據透明度不足可能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各國地熱政策的進一步支持和市場機制的完善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隨著EGS和CLGS技術的不斷成熟,地熱能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重要性將逐漸增強。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市場化推動的協同作用,將使地熱能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地熱能的技術創新與全球資源潛力的結合,為綠色能源的未來帶來了無限可能。儘管挑戰依然存在,但隨著美國、中國、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積極開發,地熱能將成為全球能源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授權自優分析,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