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謝金河:「台塑正研究小型核電站,供100萬人用電」 為何有企業界聲音說 反核不要反到很極端?

謝金河:「台塑正研究小型核電站,供100萬人用電」 為何有企業界聲音說 反核不要反到很極端?
撰文: 劉煥彥     分類:其他綠能     圖檔來源:經濟部官網、老謝看世界影片截圖 日期:2022-07-04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前天(2日)播出的《老謝看世界》節目中表示,近期有不少企業界聲音反映,或許反核不要反到很極端,宜考慮延後核一廠至核三廠的除役年限,或是做為再生能源發電缺口的備用電力,「因為一旦電力不足時,台灣的產業很容易『掉鍋子』」。

謝金河也提到,「最近有很多企業界跟我講,像包括王文淵董事長說,台塑在研究小型核電站,就是(供應)100萬人用電,它沒有核廢料的問題」。

 

若有新科技解決核廢料問題 相信台灣可繼續討論核電

 

在2日播出的《老謝看世界》節目中,電價調漲、供電穩定及全台電網韌性是討論重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在回應謝金河說法時表示,他反對建立集中式的大型核電廠,也就是像目前國內幾座核電廠這類的,儘管核電的營運成本較低,但若納入除役、核廢料處理等其他成本來看,傳統核電廠的總成本都遠高於綠電或新能源。

 

他以之前台電及民間團體整理的既有核電廠除役成本為例,台電版本是3300多億元,民間團體以國際經驗估算的則超過7000億元。

 

「關鍵是在說,如果有核能的新科技,我相信台灣一定不反對。因為核一、核二廠要提前除役,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用過的燃料棒已經沒有地方儲存了。如果有新的科技,可以解決核廢料的問題、儲存的問題,甚至再生利用的問題,甚至有助分散式的發電結構,相信台灣一定可以繼續討論這個議題。」

 

 

台灣有地緣政治風險 建立分散式電網更有意義

 

李淳也提到,從電網穩定的角度來說,建立分散式電網對台灣的意義比其他國家更高,因為我國暴露在地緣政治的風險下,自然這方面需求更高。

 

以網際網路internet為例,當初美國開發時就是顧慮到戰時網路易受損,因此發展出現在分散式的網路技術,而電力圈很早就在討論這種技術,台灣應該要加速進行。

 

他說:「最重要的是,要討論這些,台電要有資本。如果台電不調電價,最後政府要增資,就是拿納稅義務人的錢去填那個洞。台電需要有一定盈餘,才能做這些研發和投資。」

 

 

工總白皮書主張 應有條件維持核電容量

 

其實在去年7月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仍擔任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時,當時工總對政府提出的2021年白皮書中,在能源政策部分已經明確指出,宜有條件維持核電容量。

 

「政府更應檢討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是否與國際上碳中和的目標有所牴觸。核能雖非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但卻被歸類為潔淨能源(Clean Energy),對於減碳能達到相當大的作用。」

 

在安全無虞前提下,建議將零排碳的核電,作為基載能源選項,採行『備而不用』的策略,增加電力調度彈性。」

 

美國商會白皮書:對台灣供電充足性「高度關切」

 

台灣自視為科技之島或半導體製造王國,但經歷了2021年的513、517兩次停電,以及今年的303 全台大停電後,連主要外資投資國的美國,都無法忽視停電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台北市美國商會在6月提出的2022年年度白皮書就指出,上半年美國商會發布的商業景氣調查顯示,能源供應議題為台灣政府必須優先處理的事項。商會能源委員會對電力供應充足性和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進度,「表達高度關切」。

 

以上述三次大停電為例,「發生在台灣在能源轉型中的初始階段,在逐步減少燃煤和核能發電基載容量的同時,造成電網不穩定性的各項風險隨之提高,因而引發重大停電事件。」

 

「讓本委員會感到欣慰的是,2021年12月舉辦的公投,為台灣中油亟需的液化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之開發做好相關準備。然而,過去一年在開發新增離岸風電、太陽能和天然氣發電能量方面的進展,仍落後於原定計劃的時程,部分原因與COVID-19疫情相關。」

 

「此外,能源局資料顯示,因經濟成長前景樂觀,預計至2027年止,台灣電力需求年增率預計達2.5%。本委員會認為,政府需迅速採取有力的行動,以解決電網韌性和供需餘量間相互糾結的問題。」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