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 公開報告估計,2024 年全球 ESG 投資市場在規模約為 29.86 兆美元。不同報告的計算都指出ESG投資額約為30兆美元上下,至少佔全球投資總額的20%-30%之間。顯示投資人日益關注企業內部的永續治理,尤其減碳承諾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高碳排產業若未積極轉型,甚至將面臨資金成本上升與投資撤離的風險。
台灣證券交易所已逐步要求上市櫃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並揭露碳排數據。這意味著企業若無法提出具體的減碳策略與能源轉型方案,將在資本市場評比與融資能力上處於相對不利地位。
而台灣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國際供應鏈中承受越來越多減碳及綠電使用要求,包括100%再生能源倡議(RE100)與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的推動、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上路、抑或是蘋果等跨國企業對於供應鏈使用再生能 源的直接要求,都在驅使越來越多台灣企業必須提出具體的再生能源採購計畫。
在此背景下,離岸風電不僅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也是企業落實ESG的核心支柱。離岸風電因其規模化發電能力與相對穩定的發電曲線,被視為最能實現電力脫碳的能源之一。幸好台灣有能力發展離岸風電,也已經開始發展。
台灣產業減碳仰賴離岸風電
台灣企業可以透過長期購電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 直接採購離岸風電讓綠電,這不僅能鎖定電價、降低能源成本的不確定性,也能在永續報告與碳揭露中展現具體成果。
以2020年台積電與沃旭簽署的920MW 購售電協議為例,這是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的企業再生能源採購案。此舉不僅讓台積電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其減碳決心,也成為其他台灣企業跟進的典範。
沃旭能源在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海上建置工程,該風場未來20年所產生的綠電將由台積電全數承購。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目前已有更多中大型企業透過直接購電或間接透過台智電等售電平台採購離岸風電,這是台灣過去數年至今積極推動能源轉型的階段性成果。
這種趨勢有助於形成更完整的再生能源交易生態,並加速台灣企業的ESG落實。透過綠電採購,台灣企業也能證明其產品具備低碳價值,進而在出口市場獲得優勢。例如,若CBAM全面實施,使用綠電生產的台灣產品將可有效降低碳稅負擔,提升國際價格競爭力。
離岸風電成為永續投資標的
從資本市場的觀點來看,當台灣推動大型離岸風場開發,並透過遴選制度引入優質國際開發商,也等同正在為台灣創造永續投資標的。
銀行可以透過「綠色授信」甚至「永續連結貸款」來響應「赤道原則」—金融機構的國際規範,強調融資對於環境與社會的正面影響。而保險業者、退休基金可以透過綠色債券、再生能源投資基金或直接入股,參與台灣離岸風場的開發和運轉。
這些金融工具及投資策略不僅滿足投資報酬的需求,也符合ESG投資準則,進一步帶動台灣金融市場的永續轉型。
綜上所述,離岸風電在台灣不僅是能源轉型的基礎建設,更是企業落實ESG的核心工具:在企業綠電採購端,使企業能滿足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並藉由長期購售電協議降低能源風險。在資本市場端,離岸風電吸引永續投資資金,加深台灣與國際永續金融的連結。
離岸風電是台灣能在國際ESG浪潮中保持競爭力的利基與護城河。未來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攜手,確保離岸風電開發進度與市場機制的完善,台灣才能在能源轉型、資本市場與供應鏈競爭的多重戰場上,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為 ESG議題研究者、台大國發所畢業生)
※ 論壇文章反映多元觀點,不代表《今周刊ESG永續台灣》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