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新創做AI回收太陽能板,拆解出鋁、玻璃、矽、氟⋯獲CES創新獎

台灣新創做AI回收太陽能板,拆解出鋁、玻璃、矽、氟⋯獲CES創新獎
撰文: 創業小聚/曾令懷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曾令懷 攝 日期:2024-01-29

「能源永續」是2024年CES大會指名的重要趨勢之一,TSGC(鴻躉)則是本次在臺灣新創科技館中唯二獲選CES創新獎(CES Innovation Award)的團隊。

「我們預估現存的太陽能板全部汰換掉之後,會佔據全球1.5%的垃圾量,」TSGC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洪嘉聰(首圖)表示,過往「燒掉太陽能板」的處理方式從現今的標準來看,不僅不能接受,甚至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加州佔據了全美三分之一的太陽能發電,加州法規近期禁止產生熱能等二次污染的垃圾處理方式,也是TSGC本趟來到美國的原因之一。

 

TSGC專門處理太陽能板的回收與廢棄物再利用,在這趟CES美國行中將與CalRecycle(加州回收監管單位)、DTSC(加州毒物管理局)會面,更已經與加州某電力公司洽談合作。

 

是什麼原因讓美國加州政府願意與來自台灣、成立未滿2年的新創合作?

 

TSGC處理太陽能板回收的機器PV Circulator。  TSGC提供

 

綠電也有可能不綠!生產、回收的碳排形成問題迴圈

 

「我們能為一片太陽能板減少300公斤的碳排,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對於永續轉型的各個產業來說至關重要。」洪嘉聰表示,隨著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和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上路,各項產品從製造、使用到回收的碳足跡都是檢核重點。

 

太陽能雖然被認為是永續的能源,但太陽能板的製造和處理造成的碳排,反而成為另一項問題。

 

洪嘉聰解釋,太陽能板產業發展30餘年,儘管當前的使用年限為25年,不過價格在10年內下跌了8成、效率提升超過5成,對於電廠投資者來說,儘早換掉太陽能板,績效與獲利都能增加,因此當前太陽能板的實際壽命大約是11年。

 

那退役的太陽能板怎麼處理?目前的解決方案是燃燒。

 

「燃燒會造成溫室效應,而且會讓矽的剩餘價值變低。」洪嘉聰表示,雖然太陽能板只有矽、氟與塑膠等化合物,但是尺寸規格、材料厚度的不同都會影響拆卸與分解的方式,換句話說,回收業者需要研究出上萬種回收機制,以成本考量來說並不如直接燒毀來得好。在回收端缺少可行、永續、環保的解決方案。

 

不只是回收廠商!TSGC用AI幫綠電產業減碳

 

「我們團隊出身於台南大學太陽光電實驗室,本身就是研究太陽能的,研究研究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洪嘉聰笑著說,看到市場痛點未能解決,就決定轉型處理太陽能板回收的需求。

 

簡單來說,太陽能業者只要將廢棄太陽能板送到TSGC的回收廠,TSGC將太陽能板放入回收儀器PV Circulator中,接著拆分出鋁、玻璃、矽、氟與EVA塑膠等元素,再將這些元素個別處理,例如鋁、玻璃可以直接賣掉,矽可以成為新太陽能板的材料,氟可以變成建材以增加強度,EVA塑膠則與台灣的塑膠大廠合作變成鞋墊等等。

 

TSGC的PV Circulator處理完太陽能板後,由左至右分別產出氟、矽與EVA。  曾令懷攝影

 

處理流程看似簡單,背後隱藏TSGC的一大關鍵優勢:把其他廠商視為大魔王的「辨識處理方式」,以AI自動化完成。

 

TSGC團隊深知不同規格的太陽能板,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因此透過AI學習不同規格的最佳拆解方式以及回收利用模式,「我們不能只賣設備,而是深入終端使用者需求,設備的稼動率才高。」洪嘉聰表示,TSGC並不想成為單純的設備廠商或回收業者,而是以軟體思維讓產品難以取代。

 

TSGC PV Circulator處聽楊能板的銑削運作。  TSGC提供

 

挑選最適合的市場選擇:從美國走向世界

 

由於TSGC以軟體思維進行回收生意,商業模式也不是靠硬體販售,而是販售服務。除了處理的費用外,TSGC預期在3月增設Easycycle Online的新功能,為太陽能業者省下運輸的麻煩,同時開放直接在網上預訂處理服務;另一方面,處理完的材料對其他製造業來說都是原料,因此也能獲得收益。

 

TSGC的Easycycle Online服務預計於今年3月上線。  曾令懷攝影

 

「我們只是一個小小新創、影響力不大,可是可以透過加州立意良善的法規leverage(槓桿),得到法規的背書,我們的服務就更有公信力。」洪嘉聰表示,前來美國除了看到商機,也希望透過與政府的合作增加曝光與信任,藉此打開通往歐洲市場的大門。

 

洪嘉聰透露,這一趟參展CES已經約好與法國國家電力公司、法國機場管理公司、法國國家鐵路會面,甚至P&G、Toyota都前來詢問TSGC的服務內容,是這一次參展的一大收穫。

 

※本文授權自創業小聚,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