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趨勢!從碳足跡開始,能源到生產都要夠綠

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趨勢!從碳足跡開始,能源到生產都要夠綠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太陽能     圖檔來源:今周刊攝影團隊 日期:2022-09-13

「企業為什麼要減碳?以前只是口號,現在無論從政策角度或市場角度,減碳都是企業立即得開始做的。」《今周刊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光電場》邀請再生能源與科技研究顧問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董事長林嫣容,分享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程,以及企業如何開始著手能源轉型。

 

2025年台灣再生能源目標建置20GW(百萬瓩)太陽光電、5.7GW離岸風電和1.2GW陸域風電,同時完成1.5GW的儲能設備。林嫣容觀察,在發電上,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應能達成8至9成的目標,儲能設備方面則能超前完成。

 

達標率不是100%,因為太陽光電和風電發展各自遇到挑戰。

 

在太陽光電上,「光電板安裝要很大的面積,舉體來說,蓋1GW的太陽能需要一千公頃的土地,大概38個大安森林公園這麼大。」林嫣容說,蓋光電板土地面積需求高,若要加速發展,必須與農地或魚塭整合,抑或是利用商場、學校的屋頂建置光電板。不過,這都考驗各部會在整合流程上的能力。

 

至於離岸發電,由於目前仰賴海外技術,人員、機台都需由外國引進,進程在疫情下難免延宕,但林嫣容對未來發展樂觀,「現在已經進入後疫情時代,離岸發電裝置加速的狀況馬上就能看到,我們預估2023到2025年間平均每年會有1GW的安裝量。」她說。

 

綠電發展重要,因為再生能源儼然已是國際趨勢,若企業不使用綠電,將會被徵收高額碳費或碳稅,甚至直接失去參與某些標案的機會。

 

以歐盟來說,2005年就開啟碳交易市場,企業必須為它們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費用,而中國2023年、新加坡2025年也會將加入碳交易行列。不僅如此,歐盟、美國分別將於2023年、2024年開始徵收碳邊境稅,林嫣容提醒,「兩個這麼大的交易體都開始收碳邊境稅,我們的企業一定得去關注。」

 

 

回到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將於明年上路,針對碳排高的企業,將被徵收每噸一百至三百元台幣的碳費,不少大企業開始想方設法減碳,林嫣容提供簡單的減碳三部曲給企業參考。

 

一是直接使用再生能源,以綠電代替化石原料;二是計算碳足跡,分析企業在製程的哪個部份生產較多碳排,並著手改善;最後則是引入內部碳定價的概念,包括徵收內部碳稅、計算影子價格等等。

 

林嫣容坦言,購買綠電價格不低,短期看起來生產成本會提高不少,但過幾年,尤其當國際碳交易制度盛行、各國紛紛徵收碳邊境稅時就會發現,現在開始購買綠電的企業反而能省下大筆費用,她分析,「因為在市場上,要突然購買大量綠電很不容易,所以現在開始買,雖然看起來我們付出比較多,但也是買一個保險。」

 

林嫣容最後強調,在減碳風潮下,企業應該先了解內部碳足跡,用更「綠」的方式生產,進一步取得國際上再生能源相關聯盟的資格,提升國際形象,在未來市場上將獲得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