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缺工到得去車站找人,台達電靠數位轉型翻轉、人均產值跳 5 倍!看台廠如何迎戰「實體AI」領軍智慧製造新局?

台達電數位轉型,人均產值增5倍!看台廠如何站上「實體AI」浪潮前線,領軍智慧製造新賽局?
撰文: 王子承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成大提供 日期:2025-11-11

成功大學第五屆「成電論壇」於10日在成大電機系迅慧講堂盛大舉辦,本次論壇以「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為主題,邀請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盟立董事長孫弘、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輪番上陣演講。

 

隨著供應鏈轉移趨勢興起,許多台商開始在全球各地新建廠房,也讓智慧製造、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成為熱門關鍵字,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就分享,公司在因應貿易戰前往越南設廠,「就是先將最先進的智慧化產線搬過去」。他指出,這與傳統觀念認為人工便宜的地區可以不需自動化有所不同,「只有一步到位,才能與競爭者拉開差距。」

 

台達電四階段改革 導入數位孿生技術

 

鑽研智慧製造領域多年的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也分享,台達電最早啟動數位轉型的主因,就是面臨中國大陸嚴重的缺工問題。「當時人資甚至必須在火車站拉人。」

 

但就算如此,人力成本逐年提高,讓台達電決心推動改革,「我們在2018年於中國廠開設了第一條示範線。」蔡清雄表示,公司透過合理化與標準化、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四階段的推廣,讓中國吳江三廠自動化產線人均產值增加三到五倍、產能提升了七成。

 

但在推廣初步成果後,公司仍不滿足現有成績,蔡清雄指出,為了數據準確性,公司將工廠所有設備站的數據進行標準化,不論設備是新是舊,由於台達電擁有自家工控產品,使公司在推動數據標準化方面比其他公司更容易。

 

此外,公司也要求數位工廠要模組化、標準化和易於組裝,並且導入數位孿生技術,由於公司早就將前置作業做完,蔡清雄透露,「我們數位孿生技術逼真度高達九成。」

 

輝達轉進AI基建 沒有台廠相挺難做到

 

輝達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也分享,輝達轉進AI基礎建設,「中間有台灣廠商的一路相挺,才能讓我們一路發展。」他也觀察,早期輝達供應鏈業者合作,本來都是在越南製造、後來轉進墨西哥,現在是再跑到美國,「從這個過程中,也是凸顯台灣對於全球製造業的重要性。」

 

他也表示,目前在AI伺服器端,台灣廠商擁有九成市占,「有其優勢導入實體AI。」劉冠良分析,目前AI發展的三大要素有資料、模型、算力,而實體AI中最缺的就是資料,而台灣的製造業場域是「最能夠搜集」到所需數據的地方。因此輝達正與鴻海、台積電、廣達等業者合作,作為自動化AI工廠的數據來源和測試場域。

 

輝達甚至在台灣與鴻海、台積電合作,投資達100MW的算力中心、用來訓練實體AI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