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改變全球經貿秩序
川普再次上任後,延續其高關稅、單邊主義的貿易政策,迅速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並重啟燃煤電廠與石油開採,同時指責歐盟對美國大型科技公司進行的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 Act)、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 Act)及競爭法調查是不公平待遇。
在「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 Policy)政策下,川普採取更激進的經濟立場,包括單方面實施高關稅、補貼及貿易限制,旨在對抗不公平貿易,特別是對抗來自中國的進口,並將外移的產業遷回美國,以保障全球供應鏈下美國的獨立性。
川普提高的關稅稅率幾乎達到三倍,這不僅可能推高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及美國景氣,也可能削弱美國企業競爭力,因為進口零組件和半成品價格上漲會增加生產成本。
2025年2月,川普的關稅政策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對所有進口鋼鋁產品課徵25%關稅,將對外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產生直接影響。歐盟估計,美國的鋼鋁關稅措施將影響高達260億歐元的歐盟商品出口,佔歐盟對美出口總額的近5%。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上任後,延續其高關稅、單邊主義的貿易政策,計畫對多國實施「對等關稅」。圖片來源:TheWhiteHouse
歐盟如何應對美國加增關稅?
即時性貿易反制
歐盟的第654號施行規章(Enforcement Regulation),允許歐盟採取「再平衡措施」(rebalancing measure),以回應第三國的不公平貿易限制。早在川普第一任期(2018年)對鋼鐵和鋁產品課徵關稅時,歐盟就曾依據此規章,對美國的哈雷機車、威士忌、農產品、牛仔褲等具有經濟與政治意義的產品課徵「再平衡關稅」。
儘管這些關稅在拜登總統任內曾中止適用,但面對川普2.0的關稅威脅,歐盟執委會宣布將重新施行原先中止的關稅,包括船隻、威士忌、摩托車等商品。
此外,歐盟執委會還宣布將擴大對高達180億歐元的美國進口商品,課徵額外關稅。這些措施將與2018年以來的措施一併適用,確保歐盟的反制總價格與美國新關稅造成的影響相當。執委會已啟動諮商利害關係人的程序,以確定受影響的產品清單,包括工業產品(鋼、鋁、紡織品、皮件、家庭用具等)和農產品(家禽、牛肉、海鮮、堅果、乳製品、糖和蔬菜等)。
《2023年第2675號反脅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 ACI)則是歐盟另一個有力的貿易防禦工具,旨在應對第三國透過貿易或投資措施,施壓歐盟或會員國做出特定政策選擇的「脅迫」行為。
在認定脅迫後,執委會將先與對方國家諮商尋求外交解決,若失敗則可採取一系列再平衡措施,包括課徵關稅、限制進出口、限制服務貿易、取消智慧財產權保護、限制政府採購得標、取消外國投資保護等。不過,歐盟內部對於美國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是否構成脅迫仍有爭議,例如愛爾蘭因境內有許多美國科技公司而持謹慎立場。
外交談判釋出善意
除了在貿易上採取強硬手段,歐盟高層也釋出善意,表明願意透過外交途徑與美國進行談判解決問題。歐盟的「川普工作小組」(Trump task force)已準備一份調解方案,包括放寬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在鋼鋁產品關稅爭議上讓步,以及提高國防支出以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
回顧2018年,時任執委會主席容克(Juncker)曾向川普承諾購買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和大豆,成功避免了美國對歐盟汽車課徵額外關稅。目前歐盟也打算增加美國液化天然氣、農產品和軍事設備的進口,但這似乎仍不足以降低對美貿易順差。
歐盟內部也認識到在談判桌上處於劣勢,因此需要所有會員國團結一致,由執委會負責與川普進行貿易談判,以避免付出重大經濟代價。
汽車進口關稅是近期歐盟與美國關稅談判的重點之一。圖片來源:路透社
歐盟深化雙邊合作的策略
歐盟仍堅持以WTO為基礎的多邊主義,但同時也透過與全球貿易夥伴簽署「新世代自由貿易協定」,深化與個別國家的雙邊主義合作。這些協定不僅涵蓋商品與服務貿易、投資保護,更融入了廣泛的非貿易政策目標,如人權、勞工權益、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目標,展現了歐盟透過貿易政策塑造全球價值鏈、維護自身利益的策略調整。
歐盟運用關稅優惠或市場進入作為「胡蘿蔔與棒子」機制,成功促使貿易夥伴推動非貿易政策與永續發展目標,例如曾要求韓國落實國際勞工組織的勞工權益標準。
歐盟已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等夥伴完成自由貿易協定,並積極與印度、紐西蘭、澳洲等國家談判,強化全球貿易網絡,以分散風險並尋求穩固夥伴關係。貿易協定的地緣政治意義日益凸顯,成為歐盟與志同道合夥伴建立聯盟、降低對特定國家單邊依賴的重要工具。
面對全球政經局勢改寫,歐盟如何強化內部韌性?
1.「開放的策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 :
歐盟透過修訂貿易策略,採行更具防禦力的貿易政策與依據多邊主義展現果斷和自主能力,即所謂的「開放的策略自主」。這意味著歐盟能夠自主做出選擇並塑造世界秩序,同時反映其策略利益和價值。「開放的策略自主」強調自由貿易、將貿易作為外交政策手段以及確保公平貿易環境。它回應了地緣政治引發的全球市場緊張關係所導致的地緣經濟衝突,使得貿易成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2. 加強國防工業能力與對外經濟政策: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更加強調國防安全的重要性。執委會加強了國防採購的協調,並規劃建立「國防單一市場」。歐盟已成立歐洲防禦局,並設有軍事項目合作架構(PESCO),撥款歐洲防禦基金用於國防研發。歐盟也建立了歐洲和平機構,在預算外支援烏克蘭武器採購;通過規章進行共同採購與武器製造,並提案「歐洲國防工業計畫」。
此外,德拉吉報告(Draghi Report)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對外經濟政策」(foreign economic policy),主要指保障供應鏈的政策,旨在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這項政策應廣泛定義,不僅關乎進口供應鏈韌性,也應關注出口依賴、外國直接投資、海外資產與支付系統。對外經濟政策的目標還應包括國防和改善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透過促進夥伴關係利益的軟實力來確保歐盟的繁榮。
3. 綠色工業政策與經濟韌性:
川普重返白宮所帶來的不穩定和零和的夥伴關係,以及他反多邊和支持化石燃料的立場,有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行動前功盡棄。這凸顯了歐盟在提升生產力、防禦能力和經濟安全方面的結構性弱點。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連任後,延續「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政策,並提出「綠色工業政綱」(Green Industry Deal)作為新的政策方針。
歐盟的四大主要挑戰為:在符合脫碳目標的同時提高經濟成長;改善自身的防禦能力;發展有效的對外經濟政策;並為這些目標找到更多財源。歐盟必須快速提高生產力、改善競爭力、並成功轉型至低碳經濟,能源轉型至清潔能源是降低高能源價格的重要方法。
歐盟執委會的產業政策包括建立歐洲競爭力基金」、制定《工業脫碳加速法》、實施《鋼鐵及金屬行動計畫、並在政府採購中優先選擇歐洲產品。
另為減緩來自美國的壓力,歐盟將加強關鍵材料及零件的供應鏈韌性與循環經濟。歐盟也將強化與理念相近夥伴,如加拿大和日本的合作,並擴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謹慎規劃外交,透過輕微讓步防止全面貿易戰。同時,歐盟將努力完成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和印度的貿易協定。
歐盟綠色工業政綱追求在符合脫碳目標的同時,提高經濟成長。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整合金融法規與綠色產業,提升應對全球變局抗壓力
川普主張「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他的重返將使其貿易保護主義路徑持續,甚至加大力度,使美國更聚焦於自身利益而形成更孤立的局面。
這將使全球經貿秩序的塑造更多依賴於「交易模式」,關稅成為將生產移回美國的必要工具。面對美國加徵關稅,勢必引起貿易夥伴的報復性關稅反制措施,這只會使全球貿易遭受「雪上加霜」的衝擊,歐盟的GDP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作為出口大國的德國,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因為中國與美國都是德國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為避免歐盟出口的急速下滑,歐盟的首要目標是降低過度依賴、多元化供應鏈、果斷地防禦世界貿易秩序,並致力於落實WTO的規範性和多邊機制。
在一個多變的世界中,歐盟必須認清事實,唯有更團結一致、更自主且更果斷地處理國際事務,才有可能在國際社會中維持一個強有力且韌性的主體,進而保護並促進歐盟的利益與價值。
歐盟的目標是在2026年底前,能實現穩固、協調的綠色產業政策,透過「策略自主」平衡與美國的結盟,並以更強大的單一市場、整合的金融法規和對綠色產業的支持,來增強歐盟對抗外來壓力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