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灣415大地震,莫迪是唯一在網路表達關切的元首...台積電是否可能到印度設廠?

台積電都不來!台灣科技業海外設廠,為何不優先考慮印度?吳釗燮點出台商疑慮,盼台印簽FTA
撰文: 鍾泓良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美國東西方中心提供、鍾泓良攝影 日期:2024-04-23

「台灣企業為什麼不願意到印度投資?」、「台積電是否可能到印度設廠?」、「台灣與印度若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否有助於雙邊投資?」4月17日至19日,由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主辦的「印太媒體參訪團」來台,上述來自印度媒體記者向台灣官員及智庫提出的疑問不絕於耳。

 

此次舉行印太媒體參訪團邀請來自日本、南韓、印度、紐西蘭以及台灣共17位記者,行程包括拜訪外交部、國發會、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黑熊學院及台積電等官方及民間單位。

 

各國記者來台關注焦點不同,如鄰近台灣的日本媒體關心我國國防及經濟安全,同樣飽受中國假訊息攻擊的紐西蘭記者則關切台灣如何防護假訊息。

 

值得注意得是,這次行程有5位來自印度的記者,為這次參訪團代表最多的國家。印度媒體此行除了關心台積電,更聚焦台印兩國之間如何有更多經貿、投資機會,以及520就任的準總統賴清德對於新南向政策是否有所改變。

 

台廠多在越南、泰國設廠,為何不優先考慮印度?

 

《今周刊》記者詢問印度記者為何對台灣廠商有興趣?他們解答,印度龐大的汽車製造業及汽車市場在2021年車用晶片荒時深受其害,讓他們額外關注台灣晶片供應鏈對全球影響力。

 

與此同時,印度與中國正因加勒萬河谷邊界發生軍事衝突,兩國關係交惡,印度也禁止許多中國產品輸入,因此急需拓展值得合作的貿易夥伴。

 

據經濟部貿易署統計,台印去年雙邊貿易總額為82.25億美元,印度為我國第16大貿易夥伴,我國銷往印度主要產品為積體電路、汽機車零配件、電子零組件等;台灣去年對印度直接投資約14億美元。對於坐擁14億人的龐大印度市場,台灣無論在經貿跟投資仍有很多發揮空間。

 

印度上月通過152億美元(約新台幣4957億元)的半導體晶圓廠投資案,近年也祭出各項措施吸引投資。這些措施確實吸引到部分台灣廠商,包括去年宣布新台幣500億元擴廠計畫的鴻海,以及今年3月力積電與印度科技龍頭塔塔集團(Tata)在印度技術合作建立12吋晶圓廠。但除此之外,其餘科技廠商對印度設廠似乎興趣不大,尤其是那讓印度引頸期盼的台積電。

 

因此,印度媒體內心來台灣更希望解答內心疑問。為什麼印度具有龐大的市場、科技人才、語言能力及民主體制等優勢,但台廠多選擇泰國、越南等地,卻不優先考慮印度。

 

印度基礎建設不足、法律規範繁瑣 成台商設廠疑慮

 

外交部長吳釗燮在17日外媒記者會上被問到這題時表示,隨著廠商將生產基地從中國移出,擁有龐大電子產品需求、勞動人口,又是大家熟悉民主體制的印度就成為首選。

 

然而,印度要吸引半導體產業落腳,同樣有許多挑戰必須克服。他舉例,半導體產業需要培養大量半導體工程師,但過往印度教育體系比較常投入在軟體人才,這點台灣有相當意願提供訓練場域。

 

除了培訓相關人才,印度政府也須改善交通建設、稅率及繁瑣的政府規範,如此更能吸引更多台灣科技廠進駐印度。

 

來自「台灣財經小內閣」的國發會同樣點出台商疑慮。當印度媒體詢問,台積電有沒有可能到印度設立28奈米或14奈米晶圓廠時,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強調,台積電屬於民間企業,政府無法主導到哪裡投資;但當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

 

她以個人觀點分析,印度具有強大研發創新能,將是未來亞太的超新星。但與之同時,台商過去都有反映,印度幅員廣闊,每一州法律規範及制度都相當繁雜;印度基礎建設也被廠商認為是設廠障礙,即便印度近年已有相當大的改善,但台廠仍有所觀望。

 

印度學者:若希望獲印度保護 台灣要主動往前跨3步
 

▲台亞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圖左)強調,若台灣希望與印度能進一步關係,不僅要主動踏出不僅第一步,更要往前踏出三步。(記者鍾泓良攝影)

 

負責報告新南向政策的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資深研究員徐遵慈19日則同樣指出,經過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台灣出口市場已不再將雞蛋全放在中國籃子裡,而是更有意願拓展到其他市場,這中間就包括印度市場。

 

許多外商在美中貿易戰後執行「中國+1」策略,將生產基地分散到越南、泰國及印度等地;台灣半導體產業則是依循「台灣+1」,也就是以台灣作為主要生產基地,布局全球。

 

來自印度,擅長分析台印關係的台亞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則認為,印度政府選擇與台灣政府熱絡,雖然有部分原因是印度與中國交惡,對於遵守中國紅線愈來愈沒有興趣的理由,更是台灣新南向政策吸引到印度目光。

 

她進一步提到,當台灣415發生大地震時,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是唯一在網路上表達關切的元首;莫迪也曾大談他1999年以印度人民黨總書記身分來訪台灣,「印度與台灣現階端關係從2020年迄今已有相當進展,這樣的變化,若早在7、8年前根本無法想像。」

 

官方有意願與台灣互動,印度人民近年也發現與台灣接觸共同利益,尤其是鴻海、力積電到印度投資將帶來龐大利益,讓印度人不吝於表達對於台灣興趣,這讓原本被視為印度中國政策下附屬品的台灣,成為印度合作的重要夥伴。

 

然而,她也強調,若台灣希望與印度能進一步關係,甚至讓印度加入保護台灣在亞太安全行列,台灣不僅要主動踏出不僅第一步,更要往前踏出三步,「台灣必須給印度他們想要的,也就是更多經濟、科技交流,投資。」

 

進口設備材料沉重關稅成阻力 吳釗燮盼台印簽FTA

 

▲4月17日至19日,由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主辦的「印太媒體參訪團」來台,訪問外交部、國發會及台積電等官方及民間單位。(照片來源:美國東西方中心提供)

 

除了半導體產業有機會合作,電動車、蘋果供應鏈都是印度相當關心的產業。但印度政府確實埋怨過,即便印度敞開大門希望台灣企業來印度,但台商似乎因為不熟悉所產生的刻板印象及誤解,興趣並不大。

 

胡莎娜表示,印度目前有上百家台灣企業落地、雇用約6萬名員工,對於印度市場規模實在太小;即便雙邊貿易額正朝向100億美元大關,但對於印度國際貿易而仍相當小眾。

 

但胡莎娜也向印度媒體喊話,不應該只把台積電到印度設廠當作唯一目標,卻忽略台印經濟成果。譬如像是Gogoro 去年已進入印度市場,預計在今年第二季以前,完成120 座換電站;製鞋大廠寶成也宣布在印度投資84億元設廠。

 

對此,台亞基金董事長蕭新煌也提出見解,台灣與印度政府都必須要有耐心,因為台商要前往任何地方都必須考量到許多要素才能做出重大商業決定。

 

徐遵慈同樣補充,過去有些國際企業到印度投資,卻因為印度基礎建設不足、政策不確定性,最終都鎩羽而歸,因此不得不謹慎;若與印度競爭台灣企業的柬埔寨、越南跟泰國祭出更多優渥條件,台商自然就會選擇到這些國家投資。

 

那麼,如果台灣與印度能簽訂FTA,是否有助於吸引到台灣企業到印度投資?外交部、國發會及台亞基金會都對於台印FTA持樂觀態度。

 

吳釗燮,假如台灣廠商真的到印度設廠,若進口設備、材料都會面臨沉重關稅也會成為阻力,「那麼就要想有沒有可能有FTA的機會,這樣對於進出口材料、器械都有更好的幫助。」高仙桂也認為,台灣政府長期以來都希望跟印度政府簽訂FTA,「我們有強烈意願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徐遵慈則直言,自己十年前就是台印FTA可行性研究的學者,「我國政府很努力想要在經貿、投資壁壘有所突破,但印度政府這些年並沒有給予回饋。」

 

對於台灣對於FTA的渴望,胡莎娜表示,面對台灣政府的熱切期盼,既然印度與台灣已在2018年更新「台印雙邊投資協定(BIA)」,那為什麼不能進一步考慮台印FTA可能性?如此更可讓雙邊企業投資疑雲一掃而空,「如果印度不再擔心觸怒中國,那麼很多事情都可以發生,為什麼不能簽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