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板產業在 2014 年陷入夾殺,友達也開始思考轉型,希望從過去的規模生產,轉往小量但高品質的市場。這意味著現有產線都必須升級,導入 AI 能夠協助友達優化瑕疵檢測或產線品質。友達數位長謝忠賢回憶:Micro LED 的開發,並跨入車用市場「一開始,沒有人知道什麼是轉型。」隨後,彭双浪親自出馬舉辦讀書會,帶領公司找到方向,「當時幾乎全公司都在讀書。」
如今,友達的轉型成果亮眼,不僅生產力提升30%,良率穩定度在持續上升,謝忠賢分享心法:「數位、AI 轉型一定要跟公司策略相結合。」
三階段轉型,幫友達一年省3000萬電費
綜觀友達十年來的轉型旅程,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的 2015 至 2017 年,友達在此期間進行各廠區間的語言標準化,並導入IoT(物聯網)科技,於產線端架設 3 萬多顆感測器,蒐集 AI 訓練必備的數據資料,建立大數據的試點專案。
謝忠賢回憶:「經過三年打底,我們發現人才還是要跟上。」因此第二階段的 2018 年,友達才將近 1000 名的員工送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並著重在研發和供應鏈的智慧化。
由於 2018 年之前第一階段的 AI 導入都由 IT 部門負責,對廠區的理解不如第一線工程師透徹,因此第二階段這批送訓名單中有 7 成皆工程師、1 成為製造廠主管及小部分的研發人員。謝忠賢認為,「送對人」去培訓才能讓問題解決得更順暢。
每年友達也會舉辦「友達智慧展」,讓不同廠區間彼此交流 AI 專案。友達智慧管理處處長劉玉玲表示,曾有個廠區提出的節電方案,每年可省下3%的電費,換算新台幣約為3000萬元,是驚人的成果,「像這樣好的方案,其他廠區就會跟他取經。」
不僅如此,在 AI 的助攻下,產線的生產時程也因此縮短。謝忠賢表示, 以前換產線需要先試片,等待製程全部跑完才能知道參數是否要調整,來回調整也需耗費好幾小時,「現在可用大數據預測參數,十幾分鐘產線就換好。」
友達將近千名員工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圖/ 友達提供
在完成製造廠房的數位轉型後,友達在 2019 至 2020 年間,邁向第三階段。「初期推動以製造為導向,這個時候才開始擴散到其他部門。」謝忠賢說。也因為如此,目前在友達的財會、人資或行政部門,都能發現導入 AI 專案優化工作流程的痕跡。
基於工作被取代的擔憂,劉玉玲坦言初期推行到其他部門時確實有困難,「後來把做 AI 模型並推廣的人轉到財務部門,透過親身溝通化解疑慮,大家看見對於工作確實有好處,就漸漸能接受了。」
友達也會透過「友達大學」的內部課程,替非工程背景的員工建立基本的程式邏輯,並攜手AI新創杰倫智能科技(Profet AI),打造「No-Code(無程式碼)」軟體,「無程式碼工具比較容易拆解問題,很像積木堆疊,員工有一點基本觀念後就能夠解決問題。」謝忠賢說。
友達如何透過控管 AI 模型,找到新動能?
由於轉型涉及多個部門,友達也在 2018 年設立「數位轉型辦公室」,推動轉型進展,「每個單位都有每年的轉型目標。」對於已開發的 AI 模型, 友達也建立一個「AI 365」平台加以控管,並在2019年時將該平台上雲,透過雲端監控每個模型的健康度,以確保該模型對公司仍有幫助。
不僅如此,友達還利用這些模型,創造新的營收曲線。劉玉玲指出:「 現在約有3000個模型,我們後來就成立『友達數位』,去服務外面的企業。」目前友達數位已有約 700 位客戶,落地場景包含智慧工廠、燈塔、工業物聯 網和 5G 加物聯網的應用。
轉型也為友達帶來相當大的收穫。從成本來看,到目前為止友達已省下超過 100 億元,公司內部也累積了超過 2000 名以上的 AI 工程師、至少 5000 個以上的 AI 引擎。
更意想不到的是轉型對於公司既有人才產生的正面影響。謝忠賢指出: 「不少人在友達工作 20 年,已經要找不到目標了。導入新工具後,反而幫助他們找到新目標,重新活化了這些人才。」
友達光電如何學習使用AI?
目標|從過去的規模生產,轉往小量但高品質的市場。
做法|先蒐集 AI 訓練必備的數據資料,再送將近 1000 名的員工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最後導入 AI 專案優化工作流程。
成果|生產力提升 30%,良率穩定度也持續上升,省下超過 100 億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