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宰業二代翻轉3K產業
精準管理 不再看天吃飯
這個用AI切肉的變革,源自一個出身電宰業的企業二代想扭轉3K產業(指骯髒、危險、辛苦產業)的夢。這個企業,是麥味登所屬的超秦集團,這家擁有台灣第六大電動屠宰廠的集團,而這位二代,就是身兼集團總經理、麥味登執行長的卓靖倫。
時間回到2020年初。當時,卓靖倫在一場會議裡提出了讓現場一票主管跌破眼鏡的提案:電宰AI化。瞬間引發眾人議論,「AI?吃飽太閒喔,做這個,還不如卡骨力(台語努力)一家一家去拜訪養雞場。」
但,他的想法並非天馬行空,而是源於自家公司長期的「困擾」。
過去,電宰場在展開一天的工作前,除了知道今天會有多少隻雞進場,並不會知道這些雞的品質,譬如雞的體重是否不足,也難以精確計算會切出多少數量的雞腿、雞翅、雞胸肉,導致不時會發生可能市場對雞腿肉的需求火熱,卻拿不出足夠的供給量。
一隻雞腿,在一般人眼裡沒什麼差別,但這隻雞腿的尺寸大小,其實牽涉電宰場的收入與配銷通路,像體積較大、售價也較高的雞腿,電宰場可以賣給連鎖牛排店、鐵板燒餐廳,「但是像有一些便當店就不要大的雞腿,因為會把整個便當占滿,它們要的是相對小的帶骨雞腿。」超秦副總經理吳興松說。
我們眼中的雞,乍看就簡單幾個部位,諸如:胸、腿、翅、脖,但從電宰場的角度,雞胸會因切塊、切丁、切絲、切片而分成不同品項,對應的後端通路也不同。據超秦統計,它的雞肉品項高達1000多種,客戶近500個。
卓靖倫的目標,是終結過去必須看經驗、甚至「看天」的作業方式,而他的藍圖,是一個用數據串起農場端(契作雞場)、生產端(電宰場)、銷售端(通路客戶),並且透過AI進行分析與預測。
「有數據跟AI,我們才有辦法做預測,也才有依據做預算,否則現在大型賣場都要我們保證足夠的量;沒有AI,就無法做到精準管理。」卓靖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