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此事,鴻海強調集團目標非常清楚,就是聚焦在電動車、機器人等3+3新事業,至於集團面板事業的投資與經營,一直都是以創辦人郭台銘個人為主,集團僅持有少數股權。
另外,群創也在16日聲明指出,董事會成員組成多元,符合國際公司治理趨勢,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對於群創新任董事提名,也予以肯定,並持續支持群創經營團隊。
到底鴻海集團會不會退出群創?由於同時間另一家榮創公司也將進行董事改選,公告的董事候選人名單中也無鴻海的法人代表,因此電視台記者當天來問我的看法,我第一個想法是,這個問題應該去問郭台銘先生,因為未來鴻海集團對於群創、榮創等轉投資公司的態度與動向,只有這位最有影響力的大股東能夠回答。
不過我也說,投資人會擔憂而且股價創新低,並非沒有道理。依照過去公司運作的常態,法人沒有派任董事代表,未來在處份股票上確實有更高的自由與彈性,不必擔心賣股過半會被解除董事資格,也不需依照規範做經常性公告,甚至也不會碰觸內線交易限制等紅線。對於這些資本市場運作的邏輯,應該是股民合理的推測與懷疑。
群創股價下跌 基本面出問題才是重點
但我也提到,其實影響股價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基本面。面板報價今年來不僅逐月下滑,4、5月報價還在下修,至今看不到底。友達、群創第一季獲利都是季減及年減五成以上,報價持續下滑,很可能第二、三季就會出現虧損,面板股價表現不好,應該是基本面出了問題。
其實,對照近來電子股開始跌深反彈,許多股票都從底部反彈一、兩成,甚至領先帶頭的IC設計股如創意電子,都已從低點大漲近五成,但是,從去年第二季開始修正的面板雙虎,如今股價不僅跌跌不休,甚至還創新低,難以擺脫利空與底部的糾纏。
因此,歸納一下面板雙虎股價表現弱勢的原因,顯然鴻海集團退出群創的消息只是火上加油,是引爆投資人失望賣壓的最後一根稻草。
若對比另一隻面板老虎友達,情況都很像,一樣也是去年獲利很好,但今年出現衰退,並且和群創一樣進行減資退現金的計畫,另外友達主要股東佳世達持股6.9%,與鴻海集團(鴻揚、鴻海、鴻準及華準)持股群創6.8%差不多,但唯一不同的是,佳世達沒說要退出友達,只有李焜耀不再續任友達董事。
各種內外在條件都和群創很接近的友達,近來股價並沒有像群創再創新低,但表現當然也不是太好,關鍵原因也是面板報價下滑,見不到基本面好轉的跡象。因此,我的看法是,投資人在關心大股東動向之餘,應該還是要先關心基本面變化,這才是決定股價表現的關鍵力量。
從鴻海退出群創的新聞,也可以趁機探討一下國內電子業的轉投資策略與布局,尤其鴻海是龍頭廠商,不僅具有代表性,轉投資也是既多又雜,遍及許多產品與技術領域,鴻海未來如何管理這些複雜的轉投資,確實是很值得關心的議題。
切割部門、掛牌上市獲利的遊戲已經玩不下去
觀察鴻海過去的轉投資策略,的確有不少可以檢討之處。早年電子業蓬勃發展,許多電子公司流行切割部門掛牌上市,或透過不斷轉投資新題材上市獲利,這種作法不只鴻海有,很多公司也都如此做,因為那是一個百花齊放、遍地是機會的年代。
但是,這種遊戲玩久了就容易出事。例如從鴻海切割出來在大陸A股掛牌的工業富聯(FII),以及在香港掛牌的富智康及鴻騰等,從掛牌至今股價都大跌,跌幅在53%到75%之間,這幾家公司當年掛牌時都盛況空前,投資人趨之若鶩,但如今股東虧損累累,這對鴻海來說顯然不是很好的記錄,股東也不可能對鴻海產生任何好評價。
而且,如今產業進入緊縮階段,必須更專注投入關鍵產業趨勢,例如5G、AI或電動車等,但鴻海卻已經明顯落後對手。當年鴻海最大對手比亞迪,如今已是中國電動車的領導品牌,股價表現也突出很多,股神巴菲特投資14年來獲利不少。當年鴻海嗆聲比亞迪,如今卻狠狠被超「車」,這對鴻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若對比其他台灣優質電子公司的作法,也可以看出,很多CEO對於企業切割與轉投資策略等,都已經明顯在收斂中。
以台積電、聯發科、研華或台達電等公司為例,這些企業專注本業,對於旗下轉投資公司都相當謹慎,基本上會有一些協助,但大多是讓其獨立發展,也很少抱著股票上市掛牌後可以賺一票的想法。
這些CEO都有很簡單的想法,本業才是最值得耕耘,而且專注本業獲利才是最大,但是做好本業並不容易,用盡全力都不一定做得好,所以又何必浪費時間在賺那些蠅頭小利?
聯發科、研華對轉投資一向謹慎
聯發科對於轉投資的IC設計公司,若是在公司發展初期就投資,對於創業團隊會給予協助,但也只是扮演被動角色,一切都要靠團隊自己的實力與努力去爭取,至於公司順利發展或股票掛牌後,更會與團隊講清楚,未來手中持股將逐步出脫。
像大陸的匯頂及台灣的揚智,很多投資人以為他們是屬於聯發科集團,但事實上這些公司的經營與業務與聯發科都有明顯區隔,沒有什麼所謂的「聯發科概念股」,因為都只能靠自己努力,很難沾到什麼集團發展的好處。
另外像研華對於轉投資一向很謹慎,在投資外部團隊上,更是要經過多方評估,實際進行業務合作後才會出手,如此可免於讓轉投資團隊養成依賴習慣,也避免團隊太早期取得大公司的投資後,在外面打著集團名號招搖撞騙的可能。
這些優質的電子集團,當然有實力去扶植一些小公司,但不會去強調轉投資關係,或是進行集團聯盟與綜效的運作,因為這也很容易出現弊端,例如可能有採購及買賣上的利益輸送,在訂價上給予各種好處等。
其實,有富爸爸的公司,表現也不見得比較好,在現實社會中,富家小孩因為太被保護或溺愛,成就不一定好,而太多厲害的創業家,都在困苦的環境中力爭上游,表現反而更突出。郭台銘本人就是在艱苦環境下磨鍊出來的經營奇才,對這個道理應該很能理解。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若鴻海開始對轉投資公司做減法,例如對群創及榮創等公司的經營放手,把重心放回母集團的轉型與改造上,不再熱衷轉投資會帶來的資本效益,說不定對這些被投資的公司來說,反而是好事一件。
鴻海經營更聚焦 有利本益比提升
劉揚偉在2019年從郭台銘手中接下鴻海,似乎可以看出,他對鴻海轉投資事業有逐漸放手的感覺。就像當初統一集團在高清愿時代,一直被外資抱怨轉投資太複雜看不懂,羅智先上任後大砍不賺錢的轉投資和低毛利產品,重新聚焦少數有發展性的產業方向,也讓統一的績效獲得外資普遍認可。
事實上,家大業大的鴻海,不論營業規模、獲利能力及市值等,都堪稱是台灣電子業中的老大哥,但多年來鴻海股價本益比一直不高,在電子集團中排名都在末段班,頂多在10-12倍左右。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現象,很值得經營團隊好好研究一下。
鴻海董座如今由劉揚偉主導,未來若能讓鴻海的經營更聚焦,讓公司治理逐步走向正常化與合理化,一定會讓國內外法人對鴻海更具信心,也有機會提升鴻海的本益比。我相信,劉揚偉若能在鴻海的公司治理上做出改變,那麼對鴻海的貢獻,絕對不下於在電動車、機器人等3+3事業上的突破。
台灣到處都有優秀的企業典範可以學習效法,但這些都要靠經營者的智慧與自覺,要好要壞,全都在一念之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