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庫克頭大了】門市工會成立 ING、總部員工粗話抗議 WFH 政策,蘋果留才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庫克頭大了】門市工會成立 ING、總部員工粗話抗議 WFH 政策,蘋果留才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 科技報橘/藍立晴     分類:G公司治理     圖檔來源:達志 日期:2022-04-26

美國正在迎接一波「工會成立潮」。繼亞馬遜、星巴克等企業陸續成立工會後,蘋果位於紐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的旗艦零售門市員工也正在籌組工會,以抗議薪資長期未調整的情況,這可能引發一場蘋果勞資雙方的激烈戰爭。

蘋果該門市員工成立名為「水果攤工人聯盟」(Fruit Stand Workers United,FSWU)的網站,並且已經開始收集員工簽名連署,若此次成功建立工會,也將開啟蘋果門市成立工會的先例。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目前的連署門檻已經達到 30%,可以向美國勞動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NLRB)提出工會選舉申請,且除了中央車站店外,至少還有 3 間分店也正在為成立工會做準備,蘋果僅在美國就經營著約 270 多家分店。

 

世上最有價值的公司財富不斷成長,零售門市員工卻生活不穩

 

根據網站,「水果攤工人聯盟」的主要訴求為提高員工的薪資、福利以及其他就業問題如健康和安全相關等工作條件,該聯盟也指出,蘋果作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財富不斷成長,其零售門市員工過的生活卻不穩定。

 

與此同時,研究機構 Equilar 的調查顯示,美國前 100 大企業包括蘋果、博通等都為 CEO 大幅加薪,儘管員工也領到更多薪水但增幅僅有 4%,執行長薪酬中位數達到員工的 254 倍,相比前一年的 238 倍差距再度拉大。

 

針對工會即將成立,蘋果發言人聲明表示,公司為全職和兼職員工提供「非常豐厚的薪酬和福利」,支付零售門市員工的起薪為每小時 20 美元,並提供產假和股票獎勵等福利,然而「水果攤工人聯盟」的薪酬訴求是為所有員工爭取到最低 30 美元。

 

蘋果告訴《華盛頓郵報》:「我們很幸運擁有出色的零售團隊成員,我們非常重視他們為蘋果帶來的一切。」然而,工會發起人也表示,蘋果曾試圖說服員工,稱加入工會違背他們的最大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面臨基層員工的群起抗議,蘋果總部也正面臨激烈抗爭。這是因為蘋果有著矽谷企業最嚴格的彈性上班規定:4/11 起所有員工「必須」每周回辦公室一天、5/2 起每周兩天、5/23 起則是三天,未來更僅允許員工每年 4 個禮拜遠端工作,就連一周內哪一天該回來,蘋果都有嚴格的硬性規定。

 

這馬上造成了蘋果員工的反抗潮,這些員工在公司內部推出「F--K RTO」(F--K return to office,回辦公室?去你的)反抗語,不少工程師遞上辭呈,以實際行動抗議公司的政策。一位員工告訴《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現在真的對蘋果超級失望,我正在尋找可以完全遠距上班的工作。」

 

根據蓋普洛一項 2021 年 10 月的民意調查顯示,工作者更喜歡混合上班(54%)、或完全在家工作(37%),像疫情之前那樣每天進辦公室的工作模式,只有 9% 的人喜歡。

 

這些工作者紛紛投向那些提供更彈性工作條件的企業懷抱,例如很早就公布可以永久性全面在家工作的推特(Twitter)或者至少比蘋果彈性的臉書(Meta)等,矽谷職場正經歷史無前例的熱絡流動,以免屆時可永久在家工作的職缺都被別人搶光光,蘋果正同時面臨著基層員工與總部核心員工的群起圍攻。

 

COVID-19 衝擊勞工生活,也成團結契機

 

在 COVID-19 造成的巨大衝擊下,嚴重影響了美國勞工的勞動條件,並且也藉此成為勞工們團結爭取更好權益的絕佳時機,美國許多工作場所已出現工會籌建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位於紐約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 JFK8 物流中心,4 月初該倉庫的員工透過投票表決通過並成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亞馬遜工會,成功對抗亞馬遜多年來強力抵抗工會成立所做的努力,是美國勞工運動上極具象徵意義的勝利。

 

此外,另一家指標企業——星巴克員工們籌組工會的時間則早於亞馬遜。星巴克員工在去(2021)年 12 月成立了第一家工會,之後造成美國星巴克員工的群體跟進,至少有超過 170 家門是申請成立工會投票。

 

疫情帶給勞工生活衝擊,也讓現代工作者重新思考工作/生活樣貌。

如何找到高潛力新興產業,進一步打造高薪職涯?

>>> 下載《2022 高薪職涯攻略》,獲得解答!

 

延伸閱讀:

【專訪】Google 台灣人資長呂亞樵:未來 5 到 10 年台灣人才將發光發熱

InnoVEX 2022 創新競賽開出千萬獎金!聚集國際創投評審找出新一代創業獨角獸

 

※本文授權自科技報橘,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