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台積電董座劉德音獨家專訪:2030年前做到千億美元營收,最感動的是幫年輕人爭取疫苗

6年前他走進張忠謀辦公室,台積電展開關鍵戰役!如何挺過6年地緣政治危機,劉德音獨家一手告白
撰文: 今周刊編輯團隊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攝影 吳東岳 日期:2024-05-29

他是台積電董事長,兩岸三地最大市值企業的領導人,全球科技產業動見觀瞻的聚光焦點。去年,台積電營收達到2.16兆元,比起2018年他接任董事長時增加逾109%;去年台積電每股獲利來到32元以上,比6年前成長超過138%;而如今台積電22.49兆元的市值,則比6年前成長2.79倍。

 

若論台積電這些年來的鮮明改變,劉德音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

 

確實,一句「世界的台積電」,背後隱含著許許多多的危機應變與關鍵決策。面對地緣政治的驚天變局,劉德音說,過程中「沒有所謂的關鍵一刻,從來沒有一次是簡單的是非題,每一次,都是高難度的問答題。」

 

他回憶,其實早在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期後段,美中之間的對抗逐漸升溫,「當時台積電已經在關注世局發展。」局勢演變的速度極快,在2018年12月,已有國際客戶開門見山告訴台積電:「你們最好還是能來美國,讓台積電在美國有一個……,存在感(presence)。」

 

2019年6月,他赴美參加美國商務部主辦的SelectUSA(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活動,劉德音回憶,「當地官員確實會給一些『關切』,當然,他們的目的是招商。」

 

在壓力紛至沓來的2019年,台積電未有具體表示;直至2020年5月,台積電終於公告「有意於美國設立先進晶圓廠」,跨出了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當然,也立即引來爭議。

 

「那時候,很多人會質問我們究竟是親中還是親美,或者,直接說我們選邊站。我們沒有這個問題。」

 

劉德音說,「地緣政治的板塊會不斷移動,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哪一塊板子會翹起。台積電的第一個目的,是能夠站起來……。我只要能站起來就好了。」他的答案很務實,「我們不能選邊,而是從客戶、股東、員工利益出發。」

 

站起來的條件,不只需要應對地緣政治變局時的折衝智慧,工程師出身的劉德音很清楚,技術能力,更是台積電的本。

 

於是,他做出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冒險的決定,「10奈米還在開發的同時,我建議同步另外成立一個團隊,立即投入7奈米製程的開發。」

 

即使研發團隊仍有遲疑,劉德音還是帶著這項建議,直接走進張忠謀的辦公室,「創辦人同意了!」一場關鍵戰役就此展開。

 

挺過地緣政治變局挑戰、過去6年大步走出台灣後,劉德音對「世界的台積電」又有什麼展望預期?

 

「2019年,台積電全年營收300億美元,我跟大家說:公司在2030年前,一定要做到千億美元營收。」劉德音的確對台積電的未來深具信心,「過去6年,台積電平均每年營收成長20%,接下來的6年,一定會更令人興奮!」

 

「老實講,(董事長任內)我最感動的一件事,其實是發生在COVID-19期間。」那就是在2021年,台積電啟動了捐贈疫苗計畫。

 

「那時候,警察、軍人、老人大概都有(疫苗),但年輕人是Nothing,狀況其實是非常危險的。」

 

劉德音指出,一份希望幫台灣年輕人爭取疫苗的決心,讓台積電團隊敢於面對疫苗高度政治化的挑戰,其間的複雜不難想像,因為這份採購合約,必須同時與多國進行協調,種種條件與文字,都得面面俱到。

 

終於到了合約敲定的一刻,已是深夜時分,但同仁不願片刻耽擱,劉德音印象清晰,「3位同仁,帶著一份剛出爐的文件,火速送到我的台北住家。讓我簽字的時間,是晚上1點。」

 

「我感動的,是他們每天每天搞到晚上1、2點,就是希望買到疫苗供給台灣的年輕人。」「我相信,台積電的同仁多半就是這個樣子。」劉德音娓娓地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今周刊APP》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