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momo誓言成為台灣第一「綠色電商」 ,年營收破千億的它,如何從三面向做 ESG?

momo誓言成為台灣第一「綠色電商」 ,年營收破千億的它,如何從三面向做 ESG?
撰文: 經理人/林庭安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數位時代 日期:2023-06-20

momo 富邦媒 2022 年曾宣誓成為「台灣 ESG 綠色電商」,以年營收破千億、達到 1034.4 億元的成績來看,身為台灣規模最大的電商業者,的確得實現綠色電商的承諾。

富邦媒體科技副總經理呂鈺萍今(16)日在 AI TAIWAN 2023 未來商務展論壇分享,內部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營收增長的同時,降低對環境、利害關係人的衝擊。她以 AI 的兩大應用為例,分享 momo 如何運用新科技做到永續。

用數據做到精準配送!momo 以 AI 預測銷量、最佳路徑,穩定物流配送效率


momo 在全台擁有超過 50 個倉庫,每個倉庫擺放的品類都不相同,如果消費者同時訂購多項商品,就必須分箱處理、運送,如此便會增加出貨里程。

 

你可能也想看:

電商退貨讓 Amazon 超級頭痛!燒掉、重新賣、放棄貨品,你猜電商巨頭怎麼處理?

「我從來不發年終」!她年賺上億員工沒分半毛 電商女王親吐原因:做「這件事」最實際

 

為此,momo 的商品出貨系統,結合歷史銷售紀錄、常購銷售組合、客戶標籤系統等資料,透過 AI 模擬運算,預測出各倉庫該擺放什麼商品、數量,事先備好需求數量,就能縮短配送里程、減少訂單分箱出貨的機率,「對整體營運來說,也能減少填充物、碳排,用數據達到精準配送。」

 

此外,過去運送常僅憑司機的個人經驗制定配送路徑,但每個司機對於「最短路徑」的定義都不同,經營上要追求效率一致,就必須給出明確指令。於是 momo 結合歷史訂單資訊與地理資訊系統,用大數據運算出最佳路徑,直接呈現在司機的手機裡,「就算才到職 1 個月也能達到 KPI,配送效率穩定,顧客滿意度才會提升。」

 

momo 也積極布局短鏈,減少中途宅配轉運的次數。傳統供應商要在 momo 賣商品,會先將商品入庫到 momo 的倉庫,再配送給顧客。但現在接到訂單,momo 會直接把訂單交給供應商,將商品直接配送到離顧客較近的轉運中心,或由合作的物流業者到供應商的倉庫取貨。「去節點」的短鏈布局,讓 momo 在 2022 年減少 2200 趟轉運次數,換算下來減少了約 75 公噸的碳排。

 


讓 AI 建議最適包裝!momo 開發商品裝箱建議系統,單件包材減量 6.8%


根據 momo 今(2023)年 Q1 統計,季總交易訂單數量超過 1180 萬,以整年來看,交易訂單數會超過 5000 萬,這也會產生對應的包裝耗材。呂鈺萍指出,過去人員會以個人經驗判斷要用哪種規格包裝,但目前 momo 的 SKU 數(Stock Keeping Unit,庫存單位)超過 400 萬種,再加上包裝規格超過 30 種,已無法再靠人工判斷。

 

現在,momo 開發出「商品裝箱建議系統」,給予紙箱體積、承重上限、最少填充、循環包裝等包裝減量 SOP,讓 AI 建議最適包裝。2022 年平均單件包材減量 6.8%、緩衝材使用減量 17.6%,也獲得環保署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momo 也首創電商循環袋,消費者收到商品確認無誤後,把循環袋歸還給美廉社、郵局、i 郵箱等上萬個合作通路,momo 會清潔回收再利用,每個循環袋可回收使用 25 次。不過呂鈺萍表示,「要找對的時機做對的事,否則會事倍功半,」一剛開始推出循環袋適逢疫情,大家收到包裹會狂噴酒精,更不用說使用循環袋,「根本推不動,但目前看來,消費者對永續作為的意願是提高的。」

 

momo 綠色生活館營收成長 42%,谷元宏:經營「綠活會員」,幫助顧客做到永續


呂鈺萍觀察,要改變消費習慣非常困難,只能透過非常簡單的方式讓顧客改變習慣。為了提倡永續消費,momo 在 2018 年設立了「綠色生活館」,精選具備環保認證及永續概念的商品,目前品項超過 5200 種,2022 年業績成長 42%。

 

綠色生活館的業績成長,也讓 momo 思考是否能經營這群認同、擁有永續消費意識的客群。momo 總經理谷元宏在今年春酒的媒體餐敘曾說,今年 momo 會經營「綠活會員」(momo 對永續消費客群的稱呼),因為有些消費者在觀念上很先進,希望可以透過一己之力盡到環保責任,所以 momo 也改變部分購物流程,像是讓消費者結帳時能自由勾選是否使用環保循環袋,「過去這件事是電腦挑選,但如果大家都願意參與,就能加強效益。」

 

延伸閱讀:

裕隆 9.5 億收購 LINE Taxi 平台!嚴陳莉蓮想打造「出行生態系」,相中什麼商機?

尋找下一座護國神山!台灣 AI 大賞,帶你認識影響未來的 12 家新創企業

 

※本文授權自經理人,原文見此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