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過去是台中第一廣場⋯⋯她說:「現在是我們在台灣的第二個家」

過去是台中第一廣場⋯⋯她說:「現在是我們在台灣的第二個家」
撰文: 想想論壇/張肇烜     分類:S社會責任     圖檔來源:想想論壇 日期:2018-10-25

台中中區過去是最繁華的市區,第一廣場是中區的地標,然而市區轉移後,中區已不如以往熱鬧;現在第一廣場已搖身一變為東協廣場,對台灣人來說,走進東協廣場,就像出國一般充滿異國風情,對移工來說,「這裡是我們在台灣的第二個家......」


文/張肇烜


「這邊本來是第一廣場,現在是我們印尼人在台灣的第二個家。」她說。

第一廣場的歷史悠久,過去台中最繁華的就是中區,第一廣場改建自原本的第一市場,1990年竣工落成後,一直是中區的地標,人們都叫它「一廣」。

然而,5年後台中發生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民間一直謠傳「幽靈船事件」,傳說距離衛爾康餐廳不遠的第一廣場上空停靠著一艘幽靈船,在民俗專家穿鑿附會下,宣稱這艘幽靈船會載滿100人才會消失。連帶影響,使第一廣場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過去繁華的人潮迅速褪去。

逐漸被遺忘的「舊一廣」,卻成為移工們來到異鄉的「新天堂」。

從2000年代開始,東南亞勞工放假時就會聚集在台中火車站附近,第一廣場周邊也陸續聚集了東南亞商店。第一廣場的2樓,成立了「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

改變,卻也帶來了歧視。

一廣與七期,恍若一個台中,兩個世界。

相較於豪宅林立的七期;一廣被認為是「外勞聚集的地方」,髒亂與破舊成了這裡的刻版印象,更有人說這裡是「城市的治安死角」,根本不敢單獨靠近這裡。

對移工來說,卻有截然不同的心境,這棟13樓高的舊大樓,是他們在台灣、在台中的慰藉。每個星期唯一的休息日,他們也唯有來到這裡,才能感受到身為一個人,活著的價值。在這裡,他們不再是一枚像機器般的無差異勞動力,他們可以和同伴、同鄉、朋友,聚餐、聊天,儘管在部分台灣人眼中,他們還是被指指點點為「把這裡搞的髒亂噁心的外勞」。


舊時的第一廣場,已搖身一變為東協廣場。(圖片來源:林佳龍的臉書)

2016年,台中市政府推動中區再生,第一廣場正式走入歷史,搖身一變為「東協廣場」。

東協廣場是全台東南亞移工密度最高的大樓,有人曾統計,12層樓總共3萬建坪的面積,簇擁著近800家店家,這裡是多國的移工在台中的匯聚,尖峰時段每小時約有5,000人走過,如果是發薪日後的星期天,有2萬名移工同時湧入。台中經濟發展局估算,即使店家只經營週末假日,移工每個月在這裡至少消費1.2億新台幣,相當於台灣人一整年在韓國東大門的消費,可說是非常驚人的經濟力量。

更名後的東協廣場,範圍不斷擴大,沿著綠川、柳川,整治後的乾淨水岸,以東協廣場為中心點,周邊輻散出濃厚異國風味的東南亞特色商店聚落。


極具東南亞風情的東協廣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對台灣人來說,來到這裡,就像是出國一般新鮮,好多人在網路分享食記,因為走一趟東協廣場,不管是印尼椰奶好滋味、泰式酸辣料理或是越南清爽的河粉、麵包、炸春捲等道地東南亞特色料理與商店,都可一網打盡。

對外籍東南亞移工來說,「這邊本來是第一廣場,現在是我們印尼人在台灣的第二個家。」來台8年,在台中擔任看護的Pindy這麼說。她也說,以前看到柳川很髒,沒有地方帶阿嬤阿公去散步,但河川整治之後,綠川、柳川變得很好看、很美,水也很乾淨,可以帶阿嬤阿公去散步,很謝謝台灣政府帶給他們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她發起每個月維護河岸活動,希望讓印尼人與台灣人一起用愛台灣的心,一起愛護這個台灣很美的地方,拉近台灣人和外國朋友間的距離,也希望可以留在台灣幫助更多的人。

過去瀕臨沒落的第一廣場,因為東南亞移工的進駐得以延續再生,多元文化都在此交會,下次如果來台中,不妨來東協廣場這裡走一走,品嘗異國料理、漫步於綠川水岸,感受多元文化在台灣的新活力,滿滿都是不一樣的家鄉味!
 

本文獲「想想論壇」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延伸閱讀:

以母語躍上國際舞台的「世界彈」:防彈少年團的成功模式

「我以台灣人為榮!」在最困難的時刻 台灣人更團結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