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瀕危物種成海上期貨!一晚進帳上百萬... 從小看阿公捕鰻,開啟她研究鰻文化

瀕危物種成海上期貨!一晚進帳上百萬... 從小看阿公捕鰻,開啟她研究鰻文化
撰文: 儀璇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林芷晴 日期:2025-10-23

「鄉下孩子就是放野到處跑,下課在稻田裡打棒球,冬天跟著阿公去海邊捕鰻苗。」目前在台大漁業推廣委員會、航空業任職的捕鰻職人第三代林芷晴,童年與多數都市孩子截然不同。她的阿公是宜蘭壯圍的捕鰻職人,家族曾歷經鰻魚養殖的興衰,從捕撈、養殖到務農,唯獨冬季的捕鰻苗傳統從未間斷。

「捕鰻苗是行動托兒所!」林芷晴笑著回憶,夜晚的海邊是她的小教室。阿公扛著鐵製的弓形網具走入浪中,她和阿嬤則在捕鰻人休息的「小烏龜」帳篷裡,等待挑揀混在泥沙中的透明鰻苗。「鰻苗脆弱得像冬粉,指甲一碰就可能死掉,還要分辨白鰻(高價日本鰻)和鱸鰻,挑錯還會被罵!」這項細膩的工作,從她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成了冬季日常。

 

 

獨特童年時光 走向鰻魚研究之路

 

一直以來,林芷晴都覺得這樣的童年很稀鬆平常,直到大學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時,意外發現家鄉記憶的獨特性。「同學覺得捕鰻苗很酷,我才意識到這不只是謀生手段,更是瀕臨消失的文化。」

 

後來,林芷晴考入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專注於鰻魚苗生態研究。她指出,台灣鰻苗多走私至日本是因「第一站」的活力優勢深受青睞,卻也加遽資源枯竭。如今,漁業署將捕撈期限縮至每年11月到隔年2月,但氣候變遷讓鰻苗來潮愈來愈不穩定。「未來可能需要更嚴格的保育措施,甚至發展多元養殖,減少對單一物種的依賴。」

 

鰻魚的環球之旅:從馬里亞納海溝到宜蘭海岸

 

鰻魚的一生,堪稱一場史詩級的遷徙。林芷晴解釋,日本鰻出生地在遙遠的馬里亞納海溝,幼卵隨洋流飄至赤道,再沿黑潮北上。「牠們像葉片般的柳葉鰻,到臺灣海域時已變成透明的『玻璃鰻』,最後鑽入河口,變態為黑色成鰻。」這段旅程跨越數千公里,卻因過度捕撈面臨危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已將日本鰻列為瀕危物種。

 

 

「鰻苗是海上期貨!」她透露,價格從一尾200元到10元不等,吸引漁民、移工甚至原住民季節性遷徙至宜蘭「淘鰻」。但高風險與高報酬並存:捕鰻人需在月黑風高的冬夜走入浪中,頸纏毛巾防溺,工具重達數十斤,還得面對突如其來的瘋狗浪。

 

 

鰻魚飯之外的飲食地圖

 

「阿公捕了一輩子鰻魚,卻從未吃過日式鰻魚飯!」林芷晴分享,傳統漁村習慣藥燉鰻魚,直到她帶阿公到臺北品嘗蒲燒鰻,阿公才驚嘆:「原來日本人吃這麼甜!」她笑說,鰻魚料理其實多元,從韓式燒鰻、紅燒罐頭到歐洲煙燻做法,每種風味背後都是在地文化的縮影。

 

問及家族事業是否後繼有人,林芷晴搖頭:「阿公說『讀書人就做研究』,但我想讓更多人認識鰻魚。」並計畫今年帶阿公赴日體驗正宗鰻魚飯。「保育與文化傳承必須並行,否則未來餐桌上消失的不只是美食,還有一段人與海洋的故事。」更多內容歡迎收聽《自綠生活Action Go!》https://reurl.cc/MznQ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