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永豐餘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計畫」!2027 年提本土減量方法學,量化碳吸存能力

永豐餘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計畫」!2027 年提本土減量方法學,量化碳吸存能力
撰文: 科技新報/姚惠茹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永豐餘 日期:2025-09-12

今周刊編按: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啟動,永豐餘攜手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共同探索淡水草澤濕地的碳吸存潛力。這項計畫由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將長期監測舊鐵橋濕地的環境與植物生長,量化統計碳匯能力,並預計於 2027 年提出本土方法學,為淨零轉型與濕地保育提供新方向。

全台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計畫啟動,監測高雄舊鐵橋濕地碳匯變化

 

永豐餘9日宣布啟動台灣首例人工濕地草澤碳匯提升計畫,並與中華紙漿、高雄市政府及經濟部水利署簽署「大樹人工重要濕地(舊鐵橋濕地)碳匯調查合作備忘錄」,建立本土方法學,為台灣自然碳匯淨零轉型盡心力。

 

這項研究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林巧雯,並與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呂佩倫組成研究團隊,更邀請台灣藍碳教父國立中興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擔任協同主持人,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連續進行十個季度的調查。 

 

永豐餘表示,前五季的任務為建立碳匯基線,選定舊鐵橋濕地裡的 2 個埤塘,執行環境因子監測,包括氣體通量量測、水質量測、土壤有機碳量測,以及草澤植物生物量量測,瞭解溫室氣體排出量與吸收量,建構舊鐵橋濕地的碳收支模式,量化統計碳匯能力。

 

永豐餘指出,以此數據為基線,預計將在 2026 年春季種植符合生態環境且具固碳優勢的水生草澤植物,再進行五個季度的相同監測,比較分析碳匯變化,預計 2027 年提出台灣第一個淡水草澤濕地減量方法學,提供各界作為濕地增匯與管理維護的參考依據

 

象鼻子樹為舊鐵橋濕地的秘境,永豐餘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共同認養,定期舉辦志工活動改善棲地環境。圖片來源:永豐餘提供

 

永豐餘說明,舊鐵橋濕地的前身為荒蕪高灘地,2005 年成為鐵橋美景、綠意景觀、生態保育與環教功能兼具的場域,隨後永豐餘中華紙漿久堂廠支撐起濕地高達 90% 的水源,投入經費復育指標生物,目前已觀察到鳥類 150 種、昆蟲 155 種、植物 245 種,還有保育類凌波仙子水雉穩定繁衍。

 

※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新報,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