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族群數量真的擴張了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統計,自2011年以來,全台共記錄到2034筆台灣黑熊出沒紀錄,且高低海拔地區的目擊次數,均比過去十年明顯增加。黑熊分布範圍,也從2018年前的17個鄉鎮,擴大至近年的27個。
尤其自2018年起,全台共有60筆母子熊紀錄,其中多達38%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顯示低海拔區域已經出現繁殖族群。數據看似樂觀,但是否代表黑熊族群數量已經穩定成長了嗎?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提醒,目前監測資源有限,加上台灣山林地形複雜,仍無法精準掌握族群總數。現階段只能從分布範圍與熱點觀察趨勢。例如,玉山國家公園東南側、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周邊,因棲地完整、人為干擾少,長期以來就是黑熊分布熱點,近年確實觀察到族群逐漸擴張。
不過,這並不代表整體族群全面增加。張晉豪指出,如果族群數量普遍成長,那麼大雪山與玉山之間的中央山脈廊道,如丹大地區,也應出現穩定族群,但實際上仍屬稀少。
張晉豪表示,黑熊屬於領地型動物,尤其公熊在獨立後會尋找新領域,因此族群有自然向外擴張的趨勢。加上「黑熊是機會主義的覓食者」,容易被淺山地區果園、養雞場等易取得的食物吸引,往淺山移動覓食。但這些僅是個案,並不能當作族群擴張的證據。
台灣黑熊分布熱點為玉山國家公園東南側、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周邊。圖片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提供
避免正面相遇,就是人熊共存最佳方式
隨著台灣黑熊逐漸向淺山區移動,偶爾踏入村落或靠近農田,人熊衝突事件隨之升溫。今年為止林保署已接獲10多起通報,包括一起因人熊相距僅7公尺,巡護人員為自保,不得已向黑熊開槍的案件。
張晉豪指出,「我們怕遇到黑熊,其實黑熊更怕遇到人類」,避免正面接觸是最佳共存方式。根據協會分析196件黑熊注意到人類的事件中,高達85.7%的黑熊會選擇迴避人類,這顯示黑熊在淺山活動時,若非被人類食物吸引,一般情況下仍會避開人類聚落。
食物管理是降低衝突的關鍵。張晉豪強調,淺山地區居民只要妥善保存廚餘、飼料與垃圾,並設置「防熊垃圾桶」,就能切斷黑熊取得食物的途徑,減少牠們闖入的可能。果園、養蜂場等經濟作業區也可透過電圍籬防止黑熊闖入;若黑熊持續造訪,則能以鞭炮聲或非致命性工具進行驅趕。
我們準備好「與熊共存」了嗎?
面對人熊共存的新挑戰,過去黑熊誤觸陷阱受傷時,居民往往因擔心觸法而不敢通報,延誤了救援。為改善這樣的困境,黑熊保育協會推動「友熊社區」計畫,透過在地巡守、教育宣導與共存機制,提升居民的保育意識與參與感。
「社區是保育的第一線守護者。」黑熊保育協會秘書長張晉豪強調,唯有讓居民理解黑熊習性、具備應對知識,並建立完善的通報與防護機制,人熊衝突才可能降到最低。他也建議,政府除了提供因黑熊造成的經濟損失補償,更能透過生態旅遊、友善黑熊產品標章等方式,讓社區從保育中獲益,進一步提升居民參與的動力。
張晉豪表示,黑熊保育與人熊共存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努力,需要政府、民間團體與在地社區共同投入。唯有理解彼此處境,並結合教育宣導、制度支持,才能逐步建立一個讓台灣黑熊與人類和平共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