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走向核電復興嗎?
核能諮詢小組(Nuclear Consulting Group)主席多夫曼(Paul Dorfman)指出,2024 年全球新增發電裝置容量中,有 92.5% 來自再生能源,新核能幾乎完全缺席。所有新建核電廠無一不嚴重超支且延誤工期。目前所提供的大型反應爐設計,是 25 年前的舊型號,本世紀以來並無新設計問世。
至於近年熱議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多夫曼表示目前仍停留在設計階段,因此業界的預測必須持高度懷疑態度,並強調小型模組化反應爐的放射性廢棄物、核擴散以及廠址選擇等問題依然嚴重且未解決。
聯合國(UN)最新報告《掌握關鍵機會之窗》(Seizing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也證實,再生能源的成本因規模經濟與廣泛部署而大幅下降。去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總額達 2 兆美元,遠高於核能。
同時,國際能源署(IEA)報告也指出,由於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低於化石燃料與核燃料,到 2030 年全球每年的再生能源新增裝置容量將上升至 935 GW。
針對非核導致德國碳排提高與電價高昂的評論,德國波茨坦永續發展研究所(RIFS)榮譽科學總監瑞恩(Ortwin Renn)則強調,在2011年至2025年間,再生能源於德國電力結構由23%提升至超過54%,核電汰除後的發電量早已被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德國相對較高的電價並非源於再生能源,而主要是受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以及進口電力成本影響。
核電真的經濟實惠嗎?
綠色和平核能資深專家哈佛坎普(Jan Haverkamp) 曾來台參與福島事故後的核安壓力測試監督,他指出福島事故後的壓力測試揭示了台灣在地震情況下核能的巨大風險,為延長核三廠運轉壽命而進行升級成本將非常昂貴。這筆資金更應投入到真正乾淨的能源轉型,更多再生能源、更多儲能、更好的電網,以及智慧化的需求管理。
日本東北大學明日香壽川教授則指出核電在經濟上是不理性,自2017年初至2024年底,西方民主國家僅新增了四座反應爐(英國兩座、韓國兩座)。其中,英國Sizewell C核電廠的一座反應爐建造成本已達190億英鎊,其中一半來自政府補貼。然而,相同的發電量以再生能源可用更低成本達成,且若將同等資金投入再生能源,減碳效益將是重啟(或延役)核電廠的六倍。
老舊核電廠延役有什麼風險?
由於核三廠已運轉40年屆齡除役,老舊核電廠的安全風險也成為此次公投各方關注焦點。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 MV Ramana 指出,反應爐發生故障的可能性通常會用「浴缸曲線」來描述——在初始階段,新技術的製造問題和操作員失誤會使故障率較高,之後會隨經驗累積而像浴缸彎曲一般下降。但隨著設備老化所帶來的相關磨損開始增加,故障率又會再次上升,增加反應爐運轉的危險。
MV Ramana也強調,正如烏克蘭車諾比1986年的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等案例所示,核能事故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而且帶來長遠的影響和極其高昂的經濟衝擊。
核電可以當作氣候解方嗎?
參與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撰寫的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索瓦庫爾(Benjamin Sovacool)分析全球123國25年來的碳排放量與再生能源及核能占比變化,結果顯示,大規模投入核能技術的國家並未顯著降低碳排放,核能與再生能源的規模呈現負相關,證明核電對於再生能源具有排擠效應。
剛獲選參與IPCC第七次評估報告的雪梨科技大學永續未來研究所研究總監泰斯克(Sven Teske)教授,則基於他建構的全球能源系統評估模型,強調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減碳方面,還帶來了能源安全、能源公平、韌性等多重好處,並有助於許多國家偏遠與農村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日本永續能源政策研究所飯田哲也所長則強調以 100% 再生能源為基礎的未來,在全球各地都能實現,包括台灣與日本。不僅能避免氣候危機,還能增進全球能源獨立,降低因石油爭奪及核戰威脅引發衝突的風險。能源轉型可賦能於各地區與個人,促進能源自主,並催生永續且民主的社會。
※ 9位國際能源學者完整聲明信,請點此:多國學者共同呼籲淘汰核電:聲援非核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