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從台灣山林到北歐餐桌,野採文化如何重塑永續飲食?

從台灣山林到北歐餐桌,野採文化如何重塑永續飲食?
撰文: 吳佩芝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吳佩芝提供 日期:2025-05-13

走進台灣的山野步道,是很多人熱愛的休閒運動。台灣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山嶼,全島遍佈山野步道。走進山野裡,你可以感受大自然,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味及故事。近期走訪大台北地區烏來、深坑、木柵、政大後山這幾個都市邊緣的山野步道,走入這些綠意深處,隨處可見許多林間隱藏的野菜,讓每次爬山都像是一場自然的尋寶之旅。山間常見野生山蘇、步道旁隨處可見茂盛的過貓、川七、山芹菜,行走間信手捻來、適量摘取,當晚餐桌上就多了一道風味特別的山野美味。

採集和尋找食物,野採(forage)曾是人類與自然最親密的互動與最初的生命供應的方式,蘊含了與天地萬物共生的深刻智慧。這種互動不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是對大地的感恩與讚頌。我們的祖先以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土地的深刻理解,為文化與生命編織了豐富的故事。

 

從台灣山林到佛羅里達濕地:原住民的智慧

 

台灣的山脈與海岸中蘊藏著無數風味寶藏,原住民們世世代代以馬告、刺蔥、咸豐草與蕨類為伴,與自然共生共舞。他們的足跡在每一道山嶺間印刻著對土地的感恩。

 

同樣地,佛羅里達濕地原住民,依賴濕地中的豐富資源來維持生活,發展出精細的採集與野食技術。

 

用鋸齒棕櫚果實(saw plametto berries)、美洲水燭(cattail)、荷花(American lotus)、水芹(watercress)與多樣的濕地動植物豐富了他們的生活。辨識、採集、加工處理及烹煮的生活智慧延續至今,他們的生活是一種持續與土地對話的藝術。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農業工業化與商業化及全球都市化的步伐讓我們逐漸失去與土地的聯繫。曾經,我們以大地為廚房,現在,食物卻來自包裝盒裡,與自然脫離。這種切割讓我們丟失的不僅是技能,還有對生命多樣性的敬意。

 

野採作為一種生活技能,正在被我們遺忘,而這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拾起的遺產。

 

野生山蘇2025 攝於深坑。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全球野菜與野採復興運動

 

在現代超市中,我們看到琳瑯滿目的蔬果,但你是否想過這些農作物其實只是地球上三萬多種可食植物中的一小部分?

 

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番茄、萵苣這些現代人耳熟能詳的作物,是人類千百年來馴化的結晶。隨著農業的工業化與單一化,我們逐漸忽略了那些古老而多樣的食材,導致飲食文化的單一化與生態系統的脆弱。

 

食材多樣性的減少不僅削弱了我們的飲食選擇,也損害了生態平衡。

 

每一種植物都帶有其獨特的風味與營養價值,古老的穀物如藜麥、蕎麥與野生蔬菜,它們擁有比現代常見作物擁有更多的微量營養元素與抗氧化物質。探索這些食材,不僅是對健康的回饋,更是對土地多樣性的致敬。

 

隨著永續飲食的推動,全球各地的野採復興運動正夯。在英國,The Wild UK的成員深入鄉間和城市角落,舉辦工作坊教導人們如何辨識、採集並烹調野生植物。

 

野生川七 2025 攝於政大後山。 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Totally Wild UK 更進一步將野採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他們協助當地社群發展野菜商機,例如以野生植物製作調味料、草本飲料及美食產品,為農村創造就業機會與收入來源。這種做法不僅讓更多人重新連結自然,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復甦與創新。

 

Totally Wild UK 特別注重野菜對於風味創新的貢獻,他們鼓勵廚師與食品設計師採用野生食材,如橡子粉、綠桑椹與荨麻葉,製作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讓更多人透過味蕾體驗自然的奇妙與豐富。

 

這種風味創新不僅讓料理更具深度,也賦予飲食文化更多層次。看著他們開設的各式野採及野食課程,幻想著提著小藤藍走進野地,探索從未接觸過的風味,有一種立刻想訂機票飛過去體驗的衝動。

 

引領全球美食革命的米其林三星餐廳Noma,是許多人一生必去的許願清單。

 

主廚René Redzepi和Noma對野的採推廣不僅是展現在烹飪技術上,還是一種生活哲學。

 

Noma除了透過食譜的開發及餐廳菜單中應用野菜,他們也跟植物學家、生態學家及當地農民一起合作組成了專業的野採團隊,在北歐地區深入森林、海灘及濕地尋找新鮮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食材,以共同研究和保護野生資源,避免過度採集。

 

感謝Redzepi引領風潮,將過去被視為「貧窮飲食」的野生食材海蘆筍、北歐莓果與苔蘚等大自然的簡樸素材,轉化為奢華且創新的料理,使野採文化進入全球高端餐飲界,啟發了許多廚師和美食愛好者能學習和應用這些技術,為現代為現代飲食文化注入了多樣性的新風味。

 

雖然很多人跟我一樣,還無緣親自品嚐主廚René Redzepi用精緻菜餚展示出來的野採食材風味。但透過旗下VILD MAD分享的野採創意食譜與The Noma Guide to Fermentation書籍中介紹的野採與發酵技術的應用,也能點燃我們心中的風味料理魂,開始走出去尋寶,探索自己生活周遭野地裡的獨一風味。

 

用野採重新探索自然的恩典

 

準備好要提著籃子走進大自然了嗎?先等等,野採不是隨意採集,需要許多識讀土地、辨識植物的知識、採集實務的經驗傳承。越來越多的教育課程將野外採集與烹飪結合,這些課程不僅教導大眾如何尋找與辨識野菜,走進自然更能啟發體會生命的豐富性。

 

日前深度走訪苗栗泰安鄉麻必浩部落,食物森林裡的山芹菜、碎米薺、野茼蒿、昭和草等各樣的野菜融入部落採集與農耕文化的推廣,結合泰雅族生活植物採集應用,藤編及苧麻編織技藝傳承,讓野採幼幼班的我,立即增加許多親自探索的知識及經驗值。

 

山芹菜 2025 攝於麻必浩部落。 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圖書館借書清單中也立刻就多了許多摘野菜、食野味的書籍。一位野採狂人的生活實踐,The Wild Life: A Year of Living on Wild Food的作者 John Lewis-Stempel用一年的時間完全依賴野生食物過活,深刻地經歷了與自然的聯繫,非常發人深省。

 

試想我們跟他一樣透過野採每天與自然對話,當我們走入森林,探尋那些曾經滋養祖先的食物時,我們不僅找回了古老的技能,也重建了與土地的聯繫。

 

走進佛羅里達的濕地步道間,帶著野食植物指南,我還在學習辨識香蒲、西班牙針、野芥菜這些當地原住民日常採集食用的植物,也需要研究清楚各個野地或公園採集相關的規定,離一籃野菜到每日餐桌風味仍有一段距離。

 

但令人安慰的是,西班牙針就是台灣常見的咸豐草,看到故鄉的野菜在我的花園草皮上恣意生長,對照當地不同風情的料理方式,除了快炒外,我樂在學習不同的料理風格。

 

台灣引進作為園藝造景的小灌木海葡萄樹,則是在珊瑚礁海濱大量生長的原生樹木,古巴裔媽媽分享的海葡萄果實燉湯及果醬,也讓每一次海灘之旅增添了野採樂趣。等待今年夏天果實再次成熟,我就可以展開我計劃已久的海葡萄果實釀造試驗。

 

在這個快速變動又充滿挑戰的時代,重拾野採的本能,是一種心靈的歸屬與自然的回應。在商業化與便利主導的世界中,讓我們重新尋找與自然共鳴的方式,透過這份古老的技藝,走近土地與生命的本質。

 

海葡萄果實 2024攝於Key West, Florida。 圖片來源:吳佩芝提供

 

 

資料來源

B.A. Purdy, The Art and Archaeology of Florida’s Wetlands, 2017, ISBN: 9780203737149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The State of the World's.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