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全球海洋從表面到深海都中標?《Nature》研究首度揭露塑膠微粒分布超乎想像!

全球海洋從表面到深海都中標?《Nature》研究首度揭露塑膠微粒分布超乎想像!
撰文: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5-05-06

今周刊編按:日本、紐西蘭、中國與美國等跨國團隊的新研究指出,微塑膠不僅漂浮在海面,而是廣泛存在於海表到深海中。對於此篇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國內分析海洋中塑膠微粒的專家解析。專家建議,台灣應建立全面、多元數據長期且持續的監測微塑膠,以研擬對於海洋環境與生物有效策略。

今年4月30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的這篇研究,分析2014年至2024年間從1,885 個全球海洋微塑膠觀測站點收集到的數據,發現在全球海洋水體中幾乎都有微塑膠的觀測數據,包含從近岸到外海,以及從海洋表層到較深的深度,顯示出海洋是一個重要但我們還沒有完全瞭解的微塑膠儲存庫。

 

研究結果指出,1至100 微米的小型微塑膠在海洋水體中分布較均勻,而100至5000 微米的較大型微塑膠則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層100公尺,另外,密度較大的微塑膠在離岸(外海)水域比近岸水域多。

 

研究中的海洋微塑膠觀測站點涵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極和南極等,還有極深水域(如馬里亞納海溝,約6,800 公尺),是為了瞭解較深層的海洋水體(約 50 公分以下深度,通常不是傳統上採集微塑膠的深度)微塑膠的分布和可能的流動。

 

過往大多數研究都是觀察海洋表面上的微塑膠,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出,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海洋深處的微塑膠分布,這對制定減少塑膠對環境影響的策略非常關鍵。但研究作者提醒,目前缺乏一致的檢測與分析微塑膠的方法,讓科學家難以精確掌握海洋中微塑膠的分布情況。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柯佳吟指出,有別於過往研究多收集海洋表層的微塑膠,這篇研究以微塑膠在海洋垂直水層的深度剖面數據,證實整個海洋水柱中確實都存在微塑膠,也發現較大的微塑膠(100至5000微米)集中在海水因溫度不同而分層的交界處,小型微塑膠(1至100微米)在海洋中可能分布更為均勻並能更長時間持續在海水中漂流,微塑膠的3D旅行可能比想像的更加快速擴展中。

 

柯佳吟表示,迄今不論是微塑膠採樣或測量方式皆未能標準化,也難以標準化,是研究微塑膠時會面臨的挑戰,加上實驗步驟耗時與樣本顆粒保存或污染的疑慮都會影響研究即時微塑膠分布與數量的結果,因此仍須審慎評估這篇研究結果。

 

柯佳吟指出,這篇研究分析也凸顯,除了過往大家熟知的傳統塑膠污染,如塑膠袋、塑膠瓶等,人造纖維也是不可忽視的微塑膠污染,值得思考未來在減塑用品的過程中,是否應進一步管理衣物、提袋等製品的使用。

 

柯佳吟表示,微塑膠長期存在和累積所帶來風險,不僅在海洋生物群落方面仍存在巨大的知識空白,微塑膠對地球上的生物、化學、水、大氣等循環過程中的影響也尚未被充分瞭解,若要進一步推敲微塑膠對於人類的影響還需要多方面的突破與科學實驗佐證。

 

柯佳吟建議,台灣需要開始建立全水深、全區域性、多元數據的調查,並能夠與鄰近國家建立一致性或標準化的方法,長期且持續的監測微塑膠,以幫助制定與研擬對於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有效的政策和管理策略。

 

※本文轉載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原文:「研究分析全球深海微塑膠分布」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