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北極冰融台灣也有事?這一年北、高海平面恐上升2公尺!冰川學者示警:家住海邊,格陵蘭就在你身邊

北極冰融台灣也有事?這一年北、高海平面恐上升2公尺!冰川學者示警:家住海邊,格陵蘭就在你身邊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PCC國際論壇 日期:2025-04-18

「就算人類即刻停止碳排,格陵蘭仍有3%的冰體註定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27公分;各國如果繼續無作為,這個世紀末恐上升至2公尺!」極地冰原氣候科學家威廉・柯爾根(Dr. William Colgan)來台參加格陵蘭冰融危機論壇,一連三天提出預警。

柯爾根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模型預測,在高碳排與融冰持續下,台灣到2150年時,海平面可能上升65公分,甚至逼近200公分;如果格陵蘭與南極西部冰層發生不可逆的冰層崩塌,台北與高雄在2150年時將有大於50%機率海平面會上升超過200公分,甚至有5%的機率達到500公分。

 

「別以為遠在16400公里之外的台灣,與格陵蘭冰層崩塌無關!」為了響應世界地球日、主辦這次論壇的歐萊德創辦人葛望平,以身經歷指出,2021年格陵蘭冰蓋首度降下雨水,指這是氣候危機的真實訊號。他目睹冰川以驚人速度崩解,強烈警告「一旦格陵蘭的冰如果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7.4公尺,對四面環海的台灣會帶來什麼變化,不言而喻。」

 

格陵蘭融冰紀錄片《冰的顏色》(The Color of Ice)14日起一連三天在台北、高雄首映,同步舉辦《IPCC國際論壇:北極的最後一塊冰》,邀請長年駐守北極的冰河學者威廉・柯爾根(William Colgan)與格陵蘭島因紐特獵人Olennguaq,分別從科學研究及當地視角,揭示冰融帶來全球的衝擊。

 

紀錄片中,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測到陵蘭島每秒流失約1萬公噸的冰。研究指出,在同一地點鑽探測量冰層的厚度,從1961年來已減少27公尺,相當於9層樓高。

 

柯爾根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科學家之一。根據該報告,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為每年約3.5毫米,但他示警這不只是數字,對全球沿海城市而言恐怕是即將面臨的災難。「後果將帶來洪水與倒灌,更滲入城市的淡水系統,汙染飲水、鹽化農地、摧毀基礎建設—這是一場無法回頭的衝擊。」

 

威廉提醒,氣候風險已成為金融與保險產業的最大挑戰:「模型失效、保費飆升、企業無法投保,最終災損轉嫁到全民身上。像加拿大已有城市重建後再也無法獲得保險,這只是開始。」

 

他直言:「很多人覺得格陵蘭距離遙遠,但如果你家住在海邊,那麼格陵蘭,就在你身邊。」

 

50歲的格陵蘭因紐特原住民奧倫瓜克,13歲起踏上冰原,同時也是當地獵人協會主席。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離開格陵蘭,為了來台北參加論壇,他花了兩周時間,橫跨16,400公里抵達台灣。就在他抵達的前一日,收到朋友傳來的訊息:「你回家的那條冰路,本來7月才會融冰,現在卻已經開始融化了。」

 

他說格陵蘭的融冰讓地形變了,冰層不再堅固,雪橇犬無法承重,我們能打獵的地方變少了。「我來這裡的時候,還能走回家。但現在,我不知道該怎麼回去了。」

 

因紐特獵人的話發人深省。冰層崩塌改變許多事,地形地貌、在地的千年文化、獵人與自然間的鏈結都在一點一滴地消逝。

 

歐萊德創辦人、《解凍格陵蘭》紀錄片發起人葛望平分享他到格陵蘭冰原的心路歷程。他說:「當我親眼看到冰層崩塌的那一刻,我不想只是拍照、打卡、感動,我想改變。」

 

他強調做為企業與社會領袖深知綠色轉型挑戰不容易,但如果不行動將面臨更大風險,包括供應鏈中斷、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資源匱乏、社會動盪等,對企業而言,綠色轉型已是生存議題。他呼籲政府必須制訂真正有效的氣候策略,  以極地冰原冰融的速度為警示,加速企業綠色轉型,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拯救行動中,大家要成為真正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