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南極「破洞」修復好了嗎?一次看懂臭氧對我們的重要性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南極「破洞」修復好了嗎?一次看懂臭氧對我們的重要性
撰文: 數位內容部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Shutterstock 日期:2024-09-16

今天(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是為了紀念在1987年,聯合國為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等物質對地球臭氧層的傷害,邀請會員國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的日子。而在37年後的今天,臭氧層的孔洞是否已修復完成?臭氧層被破壞後的危害又有哪些?

臭氧層的作用是什麼?為何它會破洞?

 

地球上約 9 成臭氧均位於距離地球表面約 10-50 公里的平流層(stratosphere),其中臭氧濃度最高、距離地面高度約 15-35 公里的位置就被稱為「臭氧層」(ozone layer)。

 

儘管臭氧層若壓縮到海平面僅有約3毫米厚,但這層薄薄的保護屏障卻能有效吸收太陽發出的短波紫外線,不僅大幅降低了人類罹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風險,同時為動植物及地球生物多樣性提供屏障。

 

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發現臭氧水平正急劇下降,尤其是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濃度跌幅更猶如出現「破洞」。研究進一步指出,含有氯(chlorine)或溴(bromine)原子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s)是臭氧層損耗的主要原因,其中氟氯化碳(CFCs)廣泛應用於當時的冰箱、冷氣等製冷設備。

 

2021年10月7日,南極洲上空最大「破洞」示意圖──所謂「破洞」是指臭氧水平低於 220 多布森單位(Dobson Units)的範圍。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臭氧層修復轉捩點:《蒙特利爾議定書》

 

到了1987 年,《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全名為《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於聯合國正式簽署,連同往後 9 次修正案,逐步淘汰使用、生產多種近100種消耗臭氧層物質,從而保護臭氧層,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得全球198 個聯合國會員國批准的條約;

 

而簽署議定書的 9 月 16 日,亦於 1994 年起獲聯合國訂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提醒我們保護臭氧層的重要性。

 

 

議定書的實施取得了不錯的1成效。據聯合國202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已共同努力淘汰了近99%消耗臭氧層物質,使臭氧層出現明顯恢復跡象。預計南極上空、北極上空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臭氧層,將分別約於2066年、2045年及2040年恢復至1980年水平(即臭氧層「破洞」出現前水平)。

 

除了直接修復臭氧層,由於許多消耗臭氧層物質同時是強效溫室氣體,淘汰這些物質不僅保護了臭氧層,還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聯合國預計,自1990至2010年間,這項協助減少了約1,350億噸碳排放,減少了全球升溫約0.4度。

 

未控制臭氧消耗的潛在後果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指出,若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到2065年,全球熱帶氣旋的強度會增加三倍,屆時到了夏季,人們在戶外只需5-10分鐘就會出現明顯的曬傷症狀。

 

此外,聯合國預計,自1987年至2060年,議定書還為全球帶來約1.8萬億美元(約新台幣57兆元)的健康效益,其中與皮膚癌相關的效益就達1.109萬億美元(約新台幣35兆元),以及避免了近4600億美元(約新台幣14.6兆元)的農業、漁業損害。

 

聯合國指出,保護臭氧層可幫助我們實現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13項。圖片來源:聯合館官網

 

聯合國指出,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還有效避免出現以下情況:

 

1. 皮膚癌:到2030年,議定書每年可預防全球約200萬例皮膚癌。據美國環保署(EPA)統計,自1890年至2100年間,可避免美國出現累計約4.43億例皮膚癌和230萬例皮膚癌死亡。

 

2. 眼部疾病:據美國環保署(EPA)統計,如果未能有效控制臭氧消耗,1890年至2100年間在美國將額外增加近6,300萬例白內障病例。

 

3. 其他健康問題:過度暴露於紫外線可能影響身體維生素D的產生。

 

4. 糧食安全:據聯合國預計,若臭氧層減少10%可能會使農作物產量降低6%,水產資源也將受到威脅,進而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5. 環境影響:據聯合國預計,若臭氧層破壞加劇,將嚴重減弱了生態系統捕捉二氧化碳的能力,這不僅會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大增,還會改變環境中氮和其他化學物質的循環,造成空氣污染。

 

台灣對保護臭氧層的貢獻

 

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也致力於保護臭氧層和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環保署指出,自1996年起,台灣就完全禁止進口氟氯碳化物(CFCs)、海龍滅火劑與氟氯烴(HCFCs),預計2030年後完全禁止進口與生產。

 

環保署表示,為改善臭氧層破洞問題,目前市面上主要使用氫氟碳化合物作為替代冷媒,如R-410A和R-32。雖然這些物質不會破壞臭氧層,但其全球暖化潛勢較高,台灣已開始研究更環保的新一代冷媒。

 

此外,為響應2024聯合國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統一超商也於9月12日宣布,全台逾7,000家門市將實施減塑三招:推廣OPEN iECO循環杯、使用智慧回收機、採用替代材質包裝微波鮮食。統一表示,2023年減少一次性飲料杯的數量相當於3.1萬座台北101大樓的高度。

 

智慧回收機的設置也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台超過200台機器累計回收1893萬瓶透明寶特瓶和554萬顆廢電池,減塑473公噸。消費者還可自主將廢電池、透明寶特瓶投入回收,累積回收5個就能獲得會員OPENPOINT點數或購物抵用金。

 

在包裝減塑方面,統一超商採用替代材質製作微波鮮食包裝,平均每份便當可減少45%的塑料使用。2023年已減少近1300噸塑料,相當於6.73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量。

 

為響應16日聯合國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統一超商全台逾7000家門市推動減塑三招,包括租借OPEN iECO循環杯、使用智慧回收機、部分微波鮮食包裝採用替代材質,減少塑料包裝等。圖片來源:統一

 

臭氧層成功修復了嗎?

 

儘管臭氧層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科學家們仍強調,我們距離徹底解決臭氧層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2022 年 9 月亦有研究顯示,2019-20 年澳洲山火肆虐所產生的煙霧一度令臭氧層「破洞」擴大,具體成因尚未明朗,2022 年東加王國附近海底火山大規模噴發,也影響近期的臭氧水平。

 

此外,各國最初為了停止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決定改以氫氟烴(HFC)等其他材料替代;但隨著各界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認識更深,科學委員會也發現,氫氟烴雖不會破壞臭氧層,卻會嚴重加劇全球暖化。

 

因此在2016年,締約國在蒙特婁議定書的架構下通過《吉佳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包括美國、中國和印度等主要氫氟烴生產或消費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建議,各國應在2100年以前把升溫控制在1.5°C以內,若停用氫氟烴,可在未來百年內避免0.5°C的升溫,對減緩暖化有巨大的貢獻。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