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預測強降雨更準確!台灣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國外合作有譜?

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加強降雨預報準確度,助氣象觀測更精準
撰文: 林良昇     分類:E永續環境     圖檔來源: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日期:2024-07-12

台灣進軍太空產業,「國家隊」積極投入,在去年有重大成果,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研製,台灣第一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衛星在台灣時間2023年10月9日在法屬圭亞納順利升空。

包含酬載,獵風者共約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加上地面設備,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

在去年10月升空後,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風速產品正式於今年5月31日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

獵風者每日可蒐集3至4萬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訊號,其中7至8千筆可產出風速產品(最終產品),可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根據學者初步應用研究觀察,相關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明確加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TASA今於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舉行說明會,說明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國科會常務副主委陳宗權、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中央氣象署署長程家平、國研院副院長林博文及獵風者重要合作學者出席。

 

獵風者計畫主持人林辰宗簡報指出,獵風者衛星從去年10月9日發射以後,3天後就已經開機,進行任務操作、資料蒐集,運作9個月以來,沒發現有什麼問題,而相關資料校正後,計算出來的資料也非常正確。

 

吳宗信說明,獵風者採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資料處理系統,與我國的福衛七號的「GNSS-RO」系統互補,能進行每秒20公尺以下的海面風速量測,同時也可以提供海面波浪的情形。

 

吳宗信解釋,所謂的「GNSS」系統是將訊號打到海面或大氣中,如手機的GPS訊號;以獵風者為例,是將訊號打到海面後反射回獵風者接收,如果海面是風平浪靜「好像鏡子」,反射訊號就會非常強,但如果風很大、波浪高地落差大,接收到的訊號就會很微弱,這時,若透過數學方法跟物理原理,就可以反算出海面「粗糙度」,藉此推算出海面的風速大概是多少。

 

國家太空中心於國科會舉行「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媒體說明會」。

▲國家太空中心(TASA)在國科會舉行「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媒體說明會」。林良昇攝影。

 

也因此,吳宗信解釋,相較於獵風者是將訊號打到海面,福衛七號的訊號是打到大氣,從海面幾百公尺到60公里左右,得到大氣的溫度和濕度的剖面分布,福衛七號的資訊加上獵風者的海面風速,對於氣象預報的幫助非常大。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學系教授楊舒芝指出,台灣四面環海,海面的觀測資料對台灣的天氣預報非常重要,但現階段低層大氣的觀測資料較有限制,透過獵風者衛星,既可以得到海面風速的資料,有利於後續的天氣預報,補正海面資料缺乏的限制。

 

程家平指出,氣象署扮演的角色,就是要知道大氣現象的過去到未來,很重要的就是觀測系統,福衛七號是「小兵立大功」,對全球、區域的氣象預報有非常大的幫助,獵風者提供海面上的觀測資料,能和福衛七號有非常好的互補。

 

陳宗權表示,衛星的建置對國家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國土監測、氣象,福衛七號加上獵風者,建構非常完整的體系,很多國家也羨慕我們的成果,未來期盼國家太空中心能將資料弄的更精準,在運用端有更多運用,國科會期待樂見,並支持科研計畫對民生、經濟有更大幫助。

 

針對未來的衛星計畫,吳宗信提到,目前我們有福衛七號的「GNSS-RO」技術和獵風者的「GNSS-R」技術,國家太空中心已經在去年決定,將該兩個模組整合成一個標準模組,從明年第四季開始,大家期盼已久的「福衛八號」就會搭載該標準模組。

 

吳宗信也透露,近期有接到國外團隊表達有合作意願,若有具體合作的計畫和成果,也會對外報告。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