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場開發商規劃鳥類遷徙生態廊道,部分風場也承諾大群保育鳥類通過時啟動降載機制,減少鳥擊與傷亡,但風場的選址是否已避開鳥況最好的區域?鳥類是否會循廊道飛行?如何預知大群鳥類的通過?又如何搭配可行的降載機制?關鍵都在細節裡。
在國內第一座風場完工,而風場開發高峰即將到來的此刻,保育團體中華鳥會除呼籲風場調查資料公開、補足調研人力外,更希望比照國際上「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s)與聯合國轄下專門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在環境保護跟社會溝通的作法,建立國內「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 讓還有所不足的國內制度跟上國際規範 。
茫茫天際找無鳥 保育團體挫折:「沒有原始資料」
「沒有、就是沒有原始資料」,受訪過程中,中華鳥會秘書長李益鑫一再挫折地回應著。想將常見的繫放、目擊、雷達等方式套用到離岸風場的鳥類調查上,各有其困難度。
他解釋,以繫放為例,一般以為透過鳥隻上的發報器雷達回送資料就能分析移動軌跡,但衛星資料隔兩、三天才回傳一次,早已飛過幾百公里的鳥在過程中怎麼飛、繞過哪些地點,這些都無從得知。若要增加衛星回報次數,除了經費上的考量,發報器上的太陽能板也需有足夠電力才能配合。
透過繫放取得的鳥類遷徙資料,往往一兩天就是幾百公里遠的距離。(東海大學蔣忠祐研究調查)
另一種方式是目擊,陸上賞鳥人口眾多,但海上觀察就受到經費、氣象的限制。船隻、人員、設備加上研究費,一趟出海8萬元起跳。中華鳥會近三年開始密集協助出海調查,在96天次的海上調查中,共紀錄到67種、8466隻次。對比全國鳥類資料庫每年至少350種利用台灣海峽遷徙到本島的鳥類相比,資料明顯不足。
雷達除了價格昂貴,也有發射距離及波頻強度、鳥種判別等問題。螢幕上呈現的點或是線,都需要配合目擊,才能進一步判讀。
中華鳥會測試可辨識鳥類的雷達設定以及不同鳥類的偵測距離。圖片提供:中華鳥會
夾縫間生存 遷徙性鳥類穿梭風場 預防鳥擊得先找到航線
至於事前預測即將有大規模鳥類穿越,就連全球離岸風電龍頭的沃旭也坦承,以全球實例來看,要做到仍有困難。
李益鑫指出,無論是生物廊道或大群鳥類通過時的降載,都只是補救措施。源頭還是要從選址階段就先避開鳥類最密集區域。但最糟的是,在離岸風場選址前,國內並沒有海上的鳥類生態研究資料!
鳥在海上怎麼飛?離岸風電要減少對鳥的影響仍待更多調查資料與民間參與。圖片提供:中華鳥會
以2017年的布袋鹽田光電爭議為例,當時中華鳥會以鹽田各區鳥況,從規劃階段就強力要求避開鳥況最好的區域。但在離岸風電的選址上,卻面臨資料缺乏。即便政府宣稱選址已經迴避環境敏感區,但李益鑫指出,這只是迴避「已知的敏感區」,在95%的生態敏感區都無法掌握的情況下,「『迴避』變成是宣示性的空談。」
海上鳥類生態研究繳白卷 迴避「敏感鳥區」成空談
各離岸電商都被要求進行鳥類調查,這份資料對風場設計很重要,卻也有其問題。首先是調查時間不足。開發時程緊迫的情況下,風場環評僅做約一季的鳥類環境影響調查,環評委員要求19案風場全部補做調查報告。這些報告都還未經環保署審查,例如:6月審查「海峽風電」的27、28號風場,資料顯示新調查跟原調查有所差異,以「海上雷達」為例,原調查是往東南方飛行為主,新調查則是往北為主。
環評的鳥類調查報告雖然對外公開,原始調查資料卻未公開,這讓民間對報告有所質疑。「就算你(開發商)說不會有鳥擊,我們也不知道你依據什麼。當我們在其他管道取得資料,資料卻不一樣時,你叫我們怎麼相信你?」
李益鑫說,資料公開後雖然被檢視,但大眾也會去找資料一起幫忙想因應對策。「資料不公開對彼此都是傷害。」
21個離岸風場公開的環評調查報告顯示58種鳥類,但在陸地上卻發現有350種利用台灣海峽遷徙到本島的鳥類。兩者落差顯示調查不足。資料來源:中華鳥會
鳥會建議:比照國際,建立環境與社會溝通制度
2019年10月,國內第一座商業規模的風場,擁有22支風機、128MW的海洋風場完工。隨後,台灣的離岸風場將進入建置期。2020年預計848MW,而2021年的1698MW更是今年規模的13倍。
某個層次來看,發展離岸風電可望減少冬天火力發電的空污,對鳥類生存也有好處。 與其抓住生態爭議來指責風機,更積極的做法是找出補強目前問題的解決方案。李益鑫與民間團體共同串聯,訴求資料公開、補足調查人力,並將國際間「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帶到國內。
他說明,在基礎調查不足的情況下,光從雷達難以判別鳥的種類,需要輔以人力辨識,調查人力將出現落差,這問題現在就要面對。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是關於瀕危物種的保護對策,以及公共參與和檢討的機制。李益鑫指出,赤道原則或IFC都是國際已經建置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機制。來台灣參與離岸風電的都是歐美大廠,他們原本就必須遵守、落實這些規範。民間現在要求的是將「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帶到國內,讓離岸風電能在台灣落實環境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判斷大規模鳥群的經過,並以風機降載減少傷亡?這對離岸風電仍是難題。圖片提供:中華鳥會
※本文授權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