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即服務(Product as a Service)
產品即服務,指的是公司透過租賃,或是依使用量計價的交易機制,將提供產品的使用作為一種服務商品。這會誘使生產者拉長產品壽命,強化產品功能,並設計製造出不易故障、容易維修、便於更新汰換零件再使用的產品。相較於客戶擁有較多維修技術優勢的製造商而言,提供服務做為商品帶來嶄新的循環經濟商機。
不賣燈泡,改賣照明服務
飛利浦依照機場需求,設計三千七百個LED燈具和照明設備,以租約的方式和史基浦機場簽訂15年的照明服務解決方案。
飛利浦保留了照明設備的所有權,合約期間,飛利浦包辦管理和保養維修,機場只需要每月支付固定服務費。透過聯網,飛利浦可以隨時監控照明設備運作與用電狀況,一故障就馬上派人維修,讓照明設備維持最佳能源效率。汰換的燈具則直接由飛利浦回收再利用。
當生產者拿回產品的所有權時,企業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由於每月收取固定服務費,飛利浦會希望在合約期間,維修或更換產品次數愈少愈好,成本才會愈低。因此,飛利浦必須把產品設計得更堅固耐用、更容易拆解、維修。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推出Pay per Lux 服務之後,飛利浦就重新設計LED燈泡,將容易故障的驅動器從燈泡內移到外側,壞了只要更換驅動器,不用把整個燈泡丟掉。如此一來,不但延長使用壽命,也減少需要處置的廢燈泡,一舉兩得。
產品即服務,這不僅嘉惠生產者,對客戶來說也受益匪淺。
史基浦機場因為有飛利浦代為管理、維護照明設備,電力消耗比過去降低了一半,節省電費也減少碳排放。等於可以花最少的錢,使用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租洗衣機 比買的還划算
在歐洲,不只公共基礎建設的照明設備改為照明的商品服務,家電產品的租賃服務也開始萌芽。荷蘭一家新創公司Bundles 推出洗衣機租賃服務,讓消費者把商用洗衣機租回家。它提供德國米勒家電(Miele)的8公斤洗衣機,原價約台幣五萬六千元。租用服務的基本方案從每月洗15次、月費760元,到每月35次、月費930元。相較於台灣洗衣店洗一次的價錢約50至70元,還算經濟實惠,沒使用完的額度還可以退錢。次數不夠的話,也可以再加購。英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針對洗衣機租賃模式的分析結果顯示,高端洗衣機機型在其壽命期間,洗滌次數比便宜機型高出4倍,平均攤提下來,單次洗衣的成本比便宜的機型還少。
當洗衣機所有權不再屬於消費者而屬於生產者,生產者更有動機提升洗衣機的品質,並且做好維修及保固。當產業有技術突破時,業者會傾向於將洗衣機各個零組件的價值做最大化的利用,以節省原材料成本。
原本若要提供消費者二十年的洗衣服務,可能要製造四台洗衣機才能滿足消費者。現在只要製造一台可持續升級的洗衣機就好,邊際成本較低。更重要的是,原本捨不得花錢買高端洗衣機的人,也許會因為入門的門檻低而開始嘗試,等於為業者吸引到更多新客戶。
對消費者來說,透過家電租賃,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高端洗衣機的「使用權」。享受高品質的洗衣服務,所負擔的總成本比購買來得低,長久下來可減輕荷包負擔,也無需承擔洗衣機折舊的問題,還可依不同的季節需求或家庭人數的變異,彈性選擇洗衣方案,創造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贏局面。
把產品轉換成服務,以租代買,就能不再靠著耗竭原物料來刺激成長。
不論是百年巨人或是新創企業;不論在炙熱的南台灣或冰冷的北歐,都有先鋒一步一腳印,探索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從採購、製造、銷售、使用、壽命終點、逆物流,整條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隱含著循環經濟帶來的商業機會。從紡織、成衣、物流,到照明、建築、石化、鋼鐵,每一個必須使用地球資源的產業,都有化身循環產業的新生機會。
關鍵是,企業必須先相信自己能夠朝「產品即服務」的新商業模式轉型,勇敢迎向下一輪的成長挑戰。
本文摘自《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