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疫情,燒出了糧食安全的問題。
糧食安全的範疇包括各種農產品,畢竟飲食多元化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以牛奶為例,這段時間,美國、中國都已經在倒奶,原因是工廠停工導致生乳無法處理,以及封城導致冷鏈物流無法順利配送。
而台灣,因為不少比率的乾草與飼料是從國外進口,因此也短暫出現了牧草飼糧庫存不足的擔憂。台灣過往的乳品自給率很高,但乳牛的糧食自給率並不高。乳品端未來也要面對開放進口競爭的壓力。
台灣農業結構是由許多小型家庭農戶構成,在成本和生產效率上,並不能與大量規格化生產、大量便宜土地國家的大型農企業公司相比,因此要找出差異化特色,才能在太平盛世時,與進口農產品相抗衡,保持農地適用,才能在天災人禍時,保有健康的糧食安全比率。
而過去強調成本導向效益最大化的國際貿易路線,限制了許多國家的產業發展,也在這次疫情當中,成為許多國家的檢討方向,尤其台灣是海島型國家,需要有運輸供應斷鏈恐導致斷糧的風險意識。
台灣的農業定位為何?是否需要發展農業?從我踏入農業後就不斷思考。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年年下滑,糧食安全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過往,台灣作物通常往精緻農業發展,從顏色、甜度、口感、外觀與形狀,作為特色化蔬菜水果栽種,而畜產品或其他五穀雜糧,若讓營養成分與品質提升,加上技術研發的輔助,「天然食物機能化」是一個可能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