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少賺一點沒關係...他跋山涉水只為把醫療送上門

撰文:鍾子葳日期:2020-09-11

為了落實長照2.0的計畫,健保署推出居家醫療的服務,然而參與的醫療院所及醫師卻遠不及民眾的需求量。擔任居家失能照顧計畫推動小組召集人的洪德仁醫師,多年來不僅積極推廣、培訓相關人才,更利用診所下午的空閒時間,親自深入山區關懷病人。

在陽明山中山樓附近的一棟公寓裡,住著幾位年事已高的長輩們,他們憑著微薄的補助金,生活在被分隔成4至5間的小房間裡面。狹窄的空間,不僅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偏僻的地點,讓他們連看個醫生,都得花上半天的時間來到山腳下的診所看診。

 

為了減少這些長輩們的不便,北投區湖山里的里長李秋霞,帶著在山腳下開業的洪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洪德仁奔波於山間,不僅幫這些長輩做基本的健康檢查,也照料著他們的生活起居。

 

「阿姨!你的身體保養的還不錯,但是有空的時候,要偶爾出去外面散散步、曬曬太陽喔!」洪德仁醫師溫柔地說道。這天,我們跟隨著洪醫師來到陽明山看診,從高齡90歲的婆婆到靠著注音字卡溝通的氣切病患,甚至需要小心地穿越樹叢、走過泥濘才能進到病患家裡,洪醫師卻從頭到尾都帶著溫暖的笑容,沒有半句怨言。

 

▲高齡90歲的阿伯,在連電都沒有的屋子裡生活著。

 

「一個醫生願意走出他的診所,陪我這樣子上山下海,甚至會碰到蛇和野狗等等有生命危險的狀況,我們真的心存感謝。」里長李秋霞感謝道。

 

確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16年2月起,開始積極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之後,實際參與的醫師及醫療院所數並不多。

 

居家醫療團隊成長緩 遠不及快速飆升的需求量

 

根據統計,居家醫療照護人數自2016年的7,675人次,到2018年暴增至57,750人次,然而3年來參與的醫療團隊,僅從2016年的106個團隊增加至2018年的214個團隊,根本無法負荷個案增加的速度。

 

「因為同樣花3個鍾頭,居家醫療最多只能看4個病患,我待在自己的診所裡看診,卻可能可以看到50個病患!」洪醫師嘆道。他並補充,依照健保署規定,居家醫療每個月申報上限為180個個案,而每個個案給付1500點,等於實領1350元,這對許多醫師來說,開業的效益遠超過從事居家醫療服務的效益。

▲居家醫療服務量兩年來暴增5萬多人。

 

「北投、士林這兩區,大約有400位基層醫師,實際從事居家醫療服務的只有26個人,這還是交通比較便捷的台北市,更別說偏鄉了!」洪醫師說道!

 

為了改善現況,身為居家失能照顧計畫推動小組召集人的洪德仁醫師,自2011年開始,便召集各地的醫師組成團隊,透過培訓、建置醫療平台的方式,慢慢地將居家醫療的觀念擴散出去。

 

「提供這種服務的醫師太少了,總要有個革命先烈嘛!」洪醫師笑道。他並表示,過去的醫生所受的訓練,都是在醫療院所內,有舒適的環境和先進的醫療設備,因此,踏出診間這件事,確實對於醫生們來說並不容易。

 

「我常常鼓勵同仁,你每天下午空閒的時間,稍微花個半小時的時間到診所附近的病患家看看就好。全台有將近5萬名西醫的醫師,有一半屬於基層醫療,其實每個醫生只要花一點點的時間照顧5個病人,就有1.3萬個病人受惠,慢慢地也能累積出一些能量。」洪醫師說道。

 

▲熱血的洪德仁醫師,常常利用下午的空閒時間到病患家中看診。

 

他也開心地和我們分享,最近有年輕醫師願意踏出診間,甚至邀請他陪診,這代表著他這些年的努力,真的為醫療圈帶來了些許改變。

 

從事居家醫療服務多年的他 來自一個窮苦的家庭

 

「醫生這個行業,是一個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工作,你可以透過你的專業去解除民眾的痛苦,而且你若有心,也可以去做一些讓別人感到窩心的事情。」洪醫師說道。

 

他並舉例,多年前他曾幫一位小學3年級的女童看病,發現這位女童相當瘦弱,便詢問女童的母親,才發現原來這位單親媽媽是靠著每個月做手工的微薄薪水養兩個年幼的孩子,沒有錢吃飯的女童,只能靠著水龍頭的水來充飢…

 

得知此事的洪醫師,便請北投文化基金會的同仁,帶這位單親媽媽向政府申請二度就業補助計畫,改善了這個家庭存在已久的窮困問題。

 

跟著洪德仁醫師一整天,不難發現他是一位相當熱心、有熱情的醫師,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特質,其實是來自於他的親身經歷…

 

「我們家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好,我爸爸一個人要養一家九口,常常沒日沒夜地在工作…」洪德仁說道,加上他從小就身體不好、常常生病,對家裡又是另外一個負擔。

 

▲小時候家境清寒的洪德仁常常生病,為了回饋社會,自小就立志要成為醫生。(圖片來源:洪德仁提供)

 

「我記得有一次我胃出血,我媽媽揹著我去一家阮外科診所求診,那位老醫師告訴我媽媽『這個要住院治療』,但他一看到我媽媽面有難色,便說『你先把孩子帶來把病治好,有錢再來還錢就好。』我非常地感謝、尊敬這位醫師。」洪德仁醫師說道,而正也因為這次的經歷,洪德仁告訴自己,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做一些回饋社會的事情。

 

問到他是否有退休的打算,他只笑著說:「我曾看過一位日本的老醫師,已經高齡80歲了,從醫學中心退休的他,轉型到鄉下地區的醫院做居家醫療服務。也就是說,醫師這一行,只要你走得動、只要你願意,是可以一直持續地提供服務的。」

基金名稱(幣別)
一周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