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浪潮中,綠能早已不是口號,而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由《今周刊》舉辦的2025年第九屆新能源論壇聚焦台灣能源轉型2.0,探討多元綠能、電網建設與綠電市場自由化。論壇邀請SolarNRG Philippines 執行長 Mike M. Consenheim 分享跨歐亞合作模式,展現結合歐洲技術與東南亞實務的綠電新解方。
隨著全球逐步淘汰燃油車,各國積極推動零碳排目標,電動車成為關鍵角色。然而電動車電池續航力有限且充電緩慢,對於車主而言是一大挑戰。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提出一種解方案,利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電池交換站」(Battery Swapping Stations)。這項研究顯示,若能結合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加快電動車推廣,也能符合南非能源轉型的目標。
隨著企業碳中和需求上升,2050年碳市場潛力有望高達1兆美元。美國新創Chestnut Carbon致力推動森林碳移除,預計在美國東南部種植數百萬棵本土樹種,再轉換成高品質碳權。 如今Chestnut已經成功獲得1.6億美元(約新台幣51.2億元)B輪融資,由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委員會(CPPIB)及投資管理公司Cloverlay Investment Management領投,手中更握有微軟(Microsoft)大單與F1賽車梅賽德斯AMG車隊合作案。
菲國能源公司SP New Energy Corporation (SPNEC)於元旦發布新聞稿,子公司Terra Solar Philippines於Bulacan省及Nueva Ecija省之太陽能建廠計畫已破土興建,該案涵蓋約3,500公頃之土地,安裝總裝置容量達3,500MW之太陽能板及4,000MW的儲能電池裝置,成本約2,000億披索(約36億美元),第1期計畫預計於2026年第1季完工。
台灣新創圈時至今日已從生存之戰到繁華興盛、追求持續成長,陪伴了Appier、綠藤生機、鮮乳坊、Dcard等成長期新創的推手「AAMA台北搖籃計畫」今年滿10歲,創辦人顏漏有將10年來協助台灣新創從0到100、成長為10億元的歷程,濃縮成《新創成長的關鍵:解開台灣新創企業從0到10億元的祕密》一書,包括形塑企業文化吸引對的人才、動態調整商業模式以及持續優化營運管理為重中之重,建議新創採取敏捷式管理、採用數位工具、適時引進策略伙伴,讓公司成長更進一步。
「上班快樂嗎?」現在有許多公司特別關心員工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相信,員工上班時愈快樂,工作效率愈好。 《華爾街日報》指出,近年來出現一個新的職業——「快樂長」(Chief Happiness Officer, CHO)。在領英(LinkedIn)平台上顯示,從事「快樂長」或者主要工作為「增加快樂感」相關任務的人數增加了 65%。設置這個新職位的,不乏許多知名大公司,像是 Google、IKEA 等。
電動車能否普及化的關鍵,除了造價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充電的問題,這包含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完備、充電技術的進展、以及電池的續航力。然而,前述的充電問題並非一夕可以解決,包含充電站的數量、電池容量的大小、充電的時間等,都需要經過漫長的技術研發、政府與民間的公私協力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出現另一派的聲音,何不直接以電池交換(battery swapping)取代之?
電商不再只是 e-shopping,現在的數位購物已經演化成購買商品外,更要購買認同。趁著這樣的全新購物商機,由網路連續創業家郭家齊與廖家欣共同創立,二手時尚轉售平台PopChill(拍拍圈科技),宣布 APP 正式開放下載。
「信義計畫區慢慢有矽谷的味道!」難得公開亮相的前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在記者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幾年來,台灣的新創產業嶄露頭角、從草創逐漸成熟,從眾所矚目的兩家獨角獸(指未上市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Appier、Gogoro先後步入資本市場,便能看出這個現象。
企業文化與薪資網站 Comparably 發布了針對美國大型企業的「2021 幸福企業排行」(Happiest Employees 2021),其中 Adobe 從 7 萬間美國公司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名,究竟這家公司受到員工青睞的原因為何?還有哪些公司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