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化肥生產商 Wabash Valley Resources LLC,在經過一年多審查後,於10月30日宣布成功取得一筆 15.6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案,用以重啟一座位於印地安那州的「煤基化肥廠(coal-based fertilizer plant)」 這筆貸款原本屬於拜登政府時期推動的「清潔能源貸款」計畫,如今卻成為川普政府「能源主導(Energy Dominance)」政策下的首批成功案例之一。但專案能最終過關的關鍵條件,是——必須把煤炭納入生產原料。
今周刊編按:美國總統川普10日簽署行政命令,推動美國國內回歸使用塑膠吸管,因川普表示,「這些(紙吸管)根本沒用,我用過很多次,有時它們會斷掉、會裂開。如果東西很熱,它們撐不了多久」,並強調塑膠對海洋生物影響有限。然而,廢除紙吸管並不意味著必須回到使用塑膠。 日本星巴克咖啡12月初宣布,紙吸管即將退場。2025年1月起逐步改用「Kaneka生物可分解生物聚合物Green Planet」製的吸管。新材料的生物質含量高達99%,可在土壤及海洋中自然分解。
電源龍頭台達電(2308)公布11月營收366.47億元,月減5.59%、年增8.91%,創歷年同期新高,公司前11個月累計營收約3824億元,同比成長3.49%。 在追求企業獲利的同時,台達電也積極實踐永續發展理念,今(10)日宣布加入新加坡國家公園局(NParks)主導的「種植珊瑚 孕育珊瑚」(Plant-A-Coral Seed-A-Reef,PACSAR)計畫,成為首批響應新加坡珊瑚復育倡議的企業夥伴。
連同綠色和平在內,集結全球減塑力量的國際倡議團體「擺脫塑縛」聯盟(the global Break Free from Plastic),23日在韓國釜山邀集超過1,500名全球代表參與減塑遊行,繞行釜山BEXCO會展中心,高聲呼喊「停止塑膠 Plastic 이제 그만」,呼籲各國領導人在下周展開的《全球塑膠公約》談判中,做出有利人民與環境的正確決定。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氣候變遷不只造成全球暖化、重大天然災害頻傳,也對全球人類健康造成直接與間接的衝擊。根據《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刺胳針全球健康》期刊文章,全球氣溫每上升1°C,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就增加2.1%;同時,國際勞工組織(ILO)最新報告也指出,氣候異常加劇全球職工的工作風險,全球至少有24億勞工在過熱環境下工作導致危害健康,每年有209萬人因過熱導致疾病或失能,顯示氣候變遷正以各種方式,對人類健康造成嚴峻威脅。
在經歷了長達16年的改造後,由MVRDV建築事務所、Buro Harro景觀設計工作室和KondorWessels Projecten開發商共同完成的Buitenplaats Koningsweg專案,成功將一處前德國二戰軍事基地轉變為荷蘭最珍貴自然景觀之一的住宅與文化聚落。該專案坐落於Veluwe森林之中,為這段獨特的荷蘭歷史注入了新的生命。
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2021年發布全球環境展望報告,點出地球深陷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環境汙染等「三重行星危機」(triple planetary crisis)。其中,聯合國統計,全球平均年產四億噸塑膠;自1950年代至今,地球已累積逾七十億噸塑膠垃圾,但僅不到一成進入回收體系,多數被焚燒、掩埋,或被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汙染。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OP16)即將於21日在哥倫比亞召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SL)日前聯合發布最新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報告指出,從1970年至2020年間,全球野生動物平均族群規模驟降73%,主因是人類活動造成棲地流失。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為何全球酒莊都在尋求B型企業認證?」載明B型企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的認證,已為那些重視利潤(Profit)、人(People)和地球(Planet)價值觀酒莊的重要標誌。 全球葡萄酒莊長期以來一直尋求證明其永續耕作方法或保護環境及社會承諾的認證,對一個以提供天然農產品為傲的行業來說,這件事應是理所當然,卻也值得探究,為何酒莊陸續都申請B型企業?他們想要做什麼?
從音樂節到大學校園活動,派對上總少不了各式飲料助興。但狂歡過後,卻留下滿地一次性的塑膠杯。這些塑膠杯雖然方便,卻成為難以消解的環境負擔。 為了改變這個狀況,美國新創Earth Brands推出平均20個杯子7美元(約新台幣210元),以植物為原料、可堆肥的Earth Cups,成為大學派對的新寵兒,還吸引萬豪酒店等客戶使用,更入選《富比世》雜誌去(2023)年3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名單(Forbes 30 under 30),展現出環保產品的市場潛力。 Earth Brands如何讓Z世代養成環保習慣、甚至吸引飯店巨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