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川普上台,美國反ESG運動與綠色倒退似乎越演越烈。不論是制度化、商業投資到實踐過程,ESG治理都存在高度複雜性和爭議,特別是在與當地經濟利益或政治意識形態常常發生衝突的地區,ESG主導投資的措施不斷受到質疑。全球企業與ESG投資機構是否正在走回頭路?
金融業本身不是排碳大戶,但在減碳議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可透過投資決策與資金分配,影響各行各業低碳轉型。無論是近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還是國內迎來碳有價時代,金融業的角色不斷被放大討論,有望帶動新一波的綠色金融成長。
安永發布的機構投資者調查(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Survey)顯示,全球投資者對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的看法已根深蒂固,並助長對短期業績的關注,犧牲對ESG投資的長期收益。
在全球暖化、資源短缺,還有社會責任的多重考量下,企業的存亡早就不是比產品或價格,而是比永續經營!這可不是單純的「做好事」,而是給品牌插上翅膀,讓它飛得更高:不但能吸引ESG投資、提升品牌光環,還能偷偷幫你省下不少成本! 更厲害的是,永續經營其實是企業的「未來風險偵測器」,提早看見危機,還能發掘新商機!這不只是拯救地球,還能救你的荷包,更能讓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穩穩站上綠色C位。既然能讓環境和利潤雙贏。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4台灣CEO前瞻大調查》顯示,為確保企業競爭力及穩健營運,超過六成的台灣CEO表示已將永續思維深植於經營決策中,並預期在三至五年內可見ESG投資回報。
我不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我知道很多時候,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會被迫政治正確、道德高尚,因為人們期待我們法相莊嚴。從事ESG投資、碳中和、淨零,很容易被人、尤其是行內人貼上漂綠的標籤。在我看來,指責別人不作為或沒有達到最高標準,是一種最精密的怠惰,因為待在舒適圈裡非常愉快,改變則永遠得付出代價。
亞太區永續投資意識抬頭,惟實踐步伐仍有落差。富達國際《2024 年亞太區投資人調查》顯示,大多數(58%) 亞太區投資人認同永續投資理念,中國大陸 (79%)、台灣(72%)和澳洲(69%)認同度尤其更高。 然而僅約三分之一(31%)亞太區投資人持有永續投資產品。該調查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日本和澳洲等六個亞太區市場進行,旨在了解區內投資人對 ESG(環境、社會及企業治理)和永續投資的看法。
太陽能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在近期的法說會上宣布將於2024年第四季度在印度設立銷售據點,以重點拓展當地太陽能市場。同時,公司表示若未來印度市場每月需求量達到10噸以上之後,將考慮在印度建立生產工廠,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日前我代表綠學院擔任第33屆台灣精品獎的評審,作為一個綠色產業的推動者,在評選的那幾天,我更深刻地體會「自古世事難兩全」的真義。人生要成功的關鍵在於專注,奇怪的是那幾天我仍被「我全都要」的思維占據了。 你也有這種經驗吧,尤其是面對投資,我們什麽都想要。我們心中預設了許多指標,指標之間有各種矛盾與衝突,不論有意或無意,我們都不在意,一廂情願地認為我們的投資終將成功。
當前金融市場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非常受到渴望「財富自由」的投資人歡迎,因為ETF 追蹤績優股形成的指數,配息相當穩定。而在「零碳經濟」的世界裡,碳權所衍生出的商品,也將成為重要的金融投資標的,未來碳權相關的ETF、碳權期貨及碳權相關指數等,將顛覆你我對既有金融市場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