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發起的「還海行動1095」進入第5年,今(11/16)日再度號召志工、企業夥伴與大小朋友走進新北市金山中角灣淨灘。短短300公尺的海岸線,在192名志工揮汗努力下,共清出 895 公斤海洋垃圾。 本次響應企業包含永豐金控、元大金控、台灣銀行、冠德建設、根基營造、技嘉科技、雲豹能源、遠東新世紀與 Global Mall 等。志工也撿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垃圾,例如馬桶蓋、輪胎,小朋友直呼:「海邊好髒,要好好愛護海洋。」
歷經 30 年氣候行動辯論,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在上升,但美國的減碳轉型正逐漸展現成果。外媒《The Conversation》報導,儘管人口增加 28%、經濟規模翻倍,美國整體排放量在過去 30 年基本持平,特別是電力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自 1995 年以來已下降近三成。
COP30台灣》COP30正於南半球的巴西貝倫舉行,這座通往亞馬遜雨林的城市,讓「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調適」成為本屆焦點,也象徵全球氣候行動正邁向與自然共存的新階段。 台達已連續18年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今年以「AI for Green」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在氣候與自然議題的應用,並將於17日與19日於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舉辦兩場論壇,分享AI如何協助珊瑚復育與強化綠建築韌性。
成功大學第五屆「成電論壇」於10日在成大電機系迅慧講堂盛大舉辦,本次論壇以「數位轉型下的智慧製造與服務創新」為主題,邀請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盟立董事長孫弘、台達機電事業群副總經理蔡清雄、Google Chrome OS研發總經理馬大康、AMD台灣商用業務處資深業務副總經理林建誠、NVIDIA資深資料科學家劉冠良輪番上陣演講。
Google 於 6 日宣布,將從巴西的森林復育公司 Mombak 購買 20 萬公噸的移除類碳權。這項計畫將在亞馬遜地區購買農田並進行重新造林,以提升碳匯能力。
COP30背景》COP30主辦國巴西及COP29主辦國亞塞拜然,11月5日共同公佈《巴庫至貝倫路線圖》( Baku to Belém Roadmap),說明全球如何在2035 年將氣候融資規模擴大到每年「至少1.3兆美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
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化肥生產商 Wabash Valley Resources LLC,在經過一年多審查後,於10月30日宣布成功取得一筆 15.6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案,用以重啟一座位於印地安那州的「煤基化肥廠(coal-based fertilizer plant)」 這筆貸款原本屬於拜登政府時期推動的「清潔能源貸款」計畫,如今卻成為川普政府「能源主導(Energy Dominance)」政策下的首批成功案例之一。但專案能最終過關的關鍵條件,是——必須把煤炭納入生產原料。
人工智慧(AI)產業用電需求快速上升,經濟部修正《能源開發與使用評估準則》等法,未來新設或擴建的超大型及主機代管資料中心,若能源使用量達5MW(千瓩)以上,必須事先提出能源使用規劃並通過審查,將於11月5日生效。台經院研究五所所長陳詩豪認為,新規定並不會影響國際大廠在台灣蓋資料中心的意願。
2025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Net-Zero Taiwan)29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元晶太陽能執行副總廖偉然表示,今年推出打破全球太陽能模組最高抗颱紀錄的模組,並通過測試能抵抗 17 級颱風,而明年將鎖定美國、日本市場力拚轉虧為盈。
根據 Circle Economy 與 Deloitte Global 共同發布的《2025 年循環落差報告》(Circularity Gap Report 2025),全球經濟中被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比例正持續下降。報告指出,全球每年使用的 1,060 億噸原物料中,僅有 6.9% 被回收再利用,較 2015 年下滑了 2.2 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