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淨零轉型,光靠太陽能與風電還不夠,各產業都需要更多元的能源解方。作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前重要活動,2025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將於10月29日至31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登場,展出最新綠能與減碳技術,不僅希望滿足企業減碳需求,也盼能因應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碳排日益攀升的挑戰。 燃料電池供應商Bloom Energy博隆亞太區副總裁貝肯(Adam Bacon)27日於展前記者會指出,AI資料中心的碳排放量已超越航空業,占全球總碳排的2.5%至3.7%,顯示低碳電力供應的急迫性。
一艘配有按摩椅、卡啦OK、電影院......,可同時容納上百人,堪稱「海上移動五星旅館」的新型離岸風電大型運維船(CSOV),正緩緩駛出港口。目前,它已被兩大國際風機大廠相中,接力下單使用,檔期一路滿到明年十月。
全球離岸風電投資加速,專業船舶已成各國競逐焦點。台灣的東方風能 (7786-TW) 週二(9/30)完成台灣最大規模的離岸風電船舶融資案,顯示市場正邁向更長期、更在地化的發展。
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周二(9/16)表示,將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優先發展爭議性較小的項目,包括屋頂型太陽光電及光電板汰舊換新以提升發電效率,同時將投入地熱、氫能等技術發展,並支持浮動式離岸風機建設。 對於2026年再生能源占比20%目標,龔明鑫坦「當然有很大的挑戰性」,但仍表達積極態度。他透露今年綠能占比可望達15%,也將加速推動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3-2落實,並就3-3方案持續溝通協調。 在核能重啟方面,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透露,目前核三具備較佳條件,可進入下階段自主安全檢查程序,預計9月底到10月初完成3座核電廠現況盤點,目前盼今年底到明年初,詳細完整的安檢報告有初步成果。
隨著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淨零轉型成為全球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已成為企業不可迴避的核心議題。這股ESG趨勢,已不只是停留於倡議階段,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驅動。
今周刊編按:全球離岸風電正面臨通膨推升建置成本的挑戰。日本三菱商事近日宣布,將退出原定2028年併網的三項大型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這些計畫合計總裝置容量達1.7GW,足以供應逾百萬戶家庭用電,原本被視為日本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因成本壓力而提前喊停。 日本NHK報導指出,三菱退場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打擊其他投資人信心,放慢日本離岸風電發展,使「204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四至五成」的目標面臨考驗。
丹麥離岸風電巨頭沃旭能源(Orsted)9月4日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川普政府非法阻撓其在羅德島外海推動的「Revolution Wind」離岸風電專案,並要求撤銷停工令。該專案原已接近完工,卻因川普政府以政策調整為由臨時喊停,令業者措手不及。
今周刊編按:美國政府日前下令暫停丹麥離岸風電商沃旭能源(Orsted)在羅德島外海推動的 Revolution Wind 專案。據外媒報導,該專案工程已完成約八成,海上基座全數就位,65 座風機中已有 45 座安裝完成,如今被迫中止。 事實上,美國早在今年 4 月就曾叫停由挪威能源公司 Equinor 主導的 Empire Wind 專案,但不到一個月又突然撤銷停工令,允許重啟施工,顯示政策搖擺不定。 而在 8 月 20 日,美國總統川普更在社群媒體發文,直指風電與太陽能是「世紀騙局」,並強調未來不會再批准任何風電或農地光電計畫。這再度凸顯川普政府對綠能產業的強硬態度,使美國風電發展前景更加不確定。
談到再生能源,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風電機、太陽能板或海上的離岸風電場。但你是否想過,這些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歐元的能源建設,企業為什麼敢投入這麼多錢?畢竟,市場電價每天在變,今天蓋好的電廠,五年後賣電賣不賣得掉都說不準。 這時候,政府就會出面,給企業一種「保價保量」的制度保證,這就是政策型 CFDs(差價合約,Contracts for Difference)。這不是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投機型差價合約,而是一種專門為再生能源開發設計的政策工具,正在歐洲被越來越多國家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