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中國宣布祭出稀土出口禁令,任何境外製造產品,只要含有0.1%以上的中國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國稀土加工技術,外銷時都必須獲得北京許可。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時間發文反擊,宣布將對中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反擊,並計畫對半導體設計關鍵軟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 由於稀土是製造半導體、電動車與風力發電機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而中國掌握全球近九成的提煉與加工能量,此舉恐衝擊高科技與能源轉型供應鏈。
沃旭能源 23日發布新聞稿宣布,總裝置容量達920 MW的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首座風機已成功併聯台電電網並開始發電,完成該風力發電場邁向商轉的重要里程碑。這也是全球首座專為台積電供應綠電的離岸風場。
颱風丹娜絲7日下午5時30分解除颱風警報,但因為是120年來首個登陸嘉義的颱風,少了「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抵禦,造成全台超過650支電桿、共3座電塔倒塌,全國累積超過86萬戶停電,截至8日下午3時,仍有約9.2萬戶尚未復電。屏東佳冬鄉的海上光電測試浮台也被大浪打散,綿延逾1公里,業者採用人力配合重機具加速移除中。 不過,颱風的強勁風勢也衝高離岸風電的發電量,據台電統計,離岸風電的發電量從6日開始節節攀升,7日風力發電瞬時最大值達229萬瓩,佔整體用電9.2%。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當地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產業陷入低潮。聯邦參議院近期提出最新版《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稅收與支出,進一步加速取消風電、太陽能與電力進一步發展等稅收,並徵收賦稅。 美國潔淨能源協會(ACP)的預期將導致家庭與企業電價上漲8%至10%,部分州的漲幅甚至可能逼近20%,對綠電依賴度高的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AI)產業,已開始將轉向海外,這恐怕與美國在數字競賽中拱手出類似地位,助長中國崛起。
今周刊 6/26 更新:台灣本土唯一的風力發電葉片製造商「天力離岸風電」5月22日傍晚公告重訊公告,宣布其風電葉片主要產線已全面停工,並資遣近470名正職員工,象徵與丹麥風電巨頭維特斯集團(Vestas)合作正式畫下句點。 不過,櫃買中心6月25日指出,該公司因未於規定期限內發布重大訊息及辦理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處以違約金新台幣15萬元。
德國沿海開始建置當前世界功率最強大的風力發電機,來自 Vestas 的 15MW 機組,只要轉一圈,就可以供應 4 個家庭一整天的用電。
越南擁有超過3,000公里海岸線,風力發電潛力備受矚目。根據越南18日官方發布最新報告,該國經濟海域的風電總潛力高達1,068GW(百萬瓩)。報告同時分析了風力最強的地區與月份,並納入極端天氣風險評估,提供了未來制定風電政策的重要科學依據。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不論是台灣或全世界,如果真的要挽救地球免於進一步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生態危機,不能只靠太陽光電、風力或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核能發電一定要列入整體發電的組合。 就核能來說,311大地震後原本要全面停用核電的日本已經大轉彎,打算在2030年核電要佔全日本發電量兩成。 歐洲也出現核電復甦潮,例如原先要廢除核電的瑞典,打算在2050年增加12座核子反應爐;國內完全沒有核電廠的義大利則從法國進口核電,使義國的核電用電佔比直逼兩成。 童子賢也指出,儘管台灣有用電大戶台積電的龐大需求,加上電動車大趨勢帶來的用電需求,從歷史數據來看,台灣用電其實沒有那麼緊張,過去十年僅成長約11%,遠低於同期印度的65%或中國的74%。 「這比起我們在20年前、30年前的(用電)成長,真的是相對少很多,不用自己嚇自己。只要做妥善規畫,跟把電網建設好,台灣的用電可以很穩定的。」
允能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允能」)今 (4日)宣布,台灣雲林離岸風場正式啟用,這座總裝置容量達 640MW 的風場,現已全面併網運轉,預計將於6月正式商轉,年發電量可達24億度,約可滿足超過60萬戶台灣家庭的用電需求,成為台灣單一案場規模第二大的營運風場。雲 離岸風場的落成,不僅使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突破3.04GW(百萬瓩),風機建置總量達374座,更讓雲林縣在全國各縣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排名躋升第三名。
天豐新能源(Skyborn Renewables)旗下的允能風力發電(以下簡稱允能)今(4日)宣布,雲林離岸風場正式啟用,總裝置容量達640 MW,現已全面併網運轉,為台灣單一案場規模第二大的營運風場。 在台灣大力推動綠能的浪潮中,離岸風場的發展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也牽動著環境生態的平衡。如何在提供乾淨能源的同時,確保海洋生態與地方產業的共存,成為開發商面臨的最大挑戰。 天豐新能源不僅積極與漁民合作,打造共榮模式,更透過先進科技投入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展現綠能開發與生態保護並行的可能性。從環評爭議到創造雙贏,他們如何化衝突為契機,翻轉離岸風電的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