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全球暖化勢在必行,由於我國能源長期高度仰賴進口,又以化石能源依存度為首要,面對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趨勢與國家非核家園共識,政府規劃新能源政策目標,希望能以環境永續及綠色經濟均衡發展,同時兼顧能源安全的狀態下,邁向二〇二五年非核家園願景。
長期以來,臺灣能源供給幾乎全數仰賴進口,尤其化石能源依存度相當高,只要國際情勢有所變動,即會面臨價量劇烈波動的壓力。因此,為了建構穩定、潔淨又可負擔的能源供應系統,政府藉由發展多元化再生能源,帶動綠能科技產業技術創新,期能達成我國二O二五年非核家園願景及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 二O%的能源轉型目標。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勃.席勒(Robert Shiller)的定義中,所謂金融,是一種「能集合各方資源、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為一個相同目標努力的工程技術」。透過各種精巧的金融設計與安排,能讓素不相識的人,基於「利己」的本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成就原本只能想像的美好願景。
全球致力於溫室氣體減量,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2025年以前,再生能源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56%。在國際趨勢下,台灣要穩健邁向綠能家園願景,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升至20%,風力發電的發展至關重要。其中5.5GW的風力發電總目標,尤其考驗台灣如何與經驗豐富的外商攜手,從無到有建構在地產業鏈。
循環城市2.0翻轉資源利用模式 臺北市建構永續發展路徑
打造更宜居永續的智慧城市,一直是臺北市政府的城市願景,無論是引入業者多元創新的智慧方案,實際解決民眾生活中的問題,或是疫情期間運用防疫儀表板數據治理,通過參與式的管理對資源有效調度,均是數位轉型的一環,為臺北打造成智慧城市立下基礎。
今一○九年年底,雲林縣政府首次獲得素有公部門奧斯卡之稱的「政府服務獎」肯定。或許,在外人眼中,這僅代表地方政府能為縣民提供優質服務;殊不知,對雲林縣府團隊卻是一項里程碑,縣長張麗善語氣激昂地說:「這證明我們突破公務員思維,雲林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產業轉型契機浮現!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三部會聯手超前部署,打造「2020「臺灣循環經濟週,以系列活動引領產業邁向綠色復甦之路,討論如何「動靜整合驅動綠色復甦」,解開循環體系環節,帶動產業建構全循環系統,擘劃下一個「20「年台灣綠色新願景。
秉持「一個家屋就是一個家族故事」的概念,許明揚創立「山海屯社會企業」推動新化歷史街區文化保存與活化,近年與長榮大學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開展合作,以塑造地方人文特色魅力,並使其能承載特色商品與體驗服務,進而推展在地旅遊與應用數位科技,建構虛實整合之地方文旅平台與品牌,以擴張整體營運效益。而社會企業最終的願景,即是達到文化保存與商業共存,形成青年創業平台,青年與銀髮共創榮景的方向。
台灣鄉村正在凋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更加劇了城鄉的落差,大學如何透過與地方政府的連結,找到解決地方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