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編按:台灣綠電市場正迎來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在AI、半導體與電動車等高耗能產業推動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經濟部預估,2030年全台用電量將突破3,343億度,其中綠電需求將首度突破千億度。 看準趨勢,天能綠電已搶先與多家半導體、電子與金融大廠簽訂長期合約,為未來十年奠定穩定成長基礎。但由於售電本質毛利不高,加上競爭者急速增加,也使價格波動和壓力越來越明顯。
隨著人工智慧(AI)熱潮席捲全球,市場對算力的需求正以驚人速度飆升,也讓資料中心用電量大幅增加,根據研究,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預計到2027年將成長50%,到2030年更將比2023年高出165%,這波AI驅動的「算力通膨」,已成為推升全球能源需求的主要動力之一。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11日舉行第三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為「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反方代表、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則指,從核三廠今年5月停機除役至今,全台電力備轉容量率都在法定的6%以上,「沒有因為核電歸零而缺電」,且光靠節電就能省下一座核三廠的電量。
今周刊編按:中國7月19日啟動全球最大水力發電計畫——雅魯藏布江下游超級大壩,總預算逾新台幣5兆元,年發電量預估達3000億度,為三峽大壩3倍,創下中國水電投資新高。此案被中國政府視為邁向碳中和、提振經濟的重要工程,動工消息一出隨即激勵資本市場上揚。 但大壩地點下游,座落於流經印度、孟加拉的國際河流雅魯藏布江下游,引發區域水資源分配、生態破壞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高度關注。
隨著美國推動氣候變遷政策及碳中和目標,太陽能產業迅速發展,而加州作為全美最大的太陽能電力生產龍頭,被視為綠色能源領頭羊,發電量在過去十年間呈現爆炸性成長。 然而,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IGS)最新發表於《能源策略評論》的研究指出,加州太陽能市場在高速成長的背後,存在高達7種形式的公私部門腐敗行為,包括打著環保旗幟卻進行非法佔地,或是虛報效益,甚至涉及高層官員與太陽能遊說者的不當親密關係等,種種亂象都被攤在陽光下。
颱風丹娜絲7日下午5時30分解除颱風警報,但因為是120年來首個登陸嘉義的颱風,少了「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抵禦,造成全台超過650支電桿、共3座電塔倒塌,全國累積超過86萬戶停電,截至8日下午3時,仍有約9.2萬戶尚未復電。屏東佳冬鄉的海上光電測試浮台也被大浪打散,綿延逾1公里,業者採用人力配合重機具加速移除中。 不過,颱風的強勁風勢也衝高離岸風電的發電量,據台電統計,離岸風電的發電量從6日開始節節攀升,7日風力發電瞬時最大值達229萬瓩,佔整體用電9.2%。
根據能源研究機構 Ember 分析,如果每月太陽能發電量持續比 2024 年同期增加 30% 左右,夏季太陽能月產量將達到 260 TWh,正式超越核能在夏季的最高水準:252 TWh。 2025年預計將成為全球能源史上的重要轉捩點。這是人類首次在統計數據上,見證來自陽光的電力,勝過核裂變所產出的能量。
從智慧製造、智慧倉儲、智慧機器人到醫療、金融等,人工智慧(AI)已經導入各行各業,各界也關注伴隨而來的用電量。散熱大廠雙鴻董事長林育申6日在AI NEXT FORUM論壇點出,「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而AI基礎建設中就包括電力、散熱與水三大重點,AI 蓬勃發展推升對電力與節能的需求。
英國能源智庫Ember最新年度電力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低碳電力占比首次突破40%,其中太陽能的發電量與裝置容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然而,人工智慧(AI)等科技發展推升電力需求,頻繁的熱浪也帶動降溫設備用電攀升,導致全球化石燃料發電的碳排量再創新高。
2025智慧城市展暨淨零城市展周二(3/18)於南港展覽館二館登場,「台灣虛擬電廠與發展趨勢與商機」論壇,邀請產官學研共同商討,如何從政策面、法規面,促進虛擬電廠發展。 當國內「看天吃飯」的綠色能源占比愈來愈高,如何提升電網韌性,成為台電的重要課題。此時,不僅透過儲能系統、需量反應來應對,透過「虛擬電廠」的概念,更能善用分散電力資源,提高電網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