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黃恩浩,因受聖經「治理這地」啟發,於是開始成天研究都市雨水的利用,專長為海綿城市、雨水管理、基地保水、都市防洪,是國內新生代的水資源專家。協助政府修訂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防洪規劃手冊、屋頂綠化技術手冊等,並規劃福山部落雨水利用多元供水工程、海洋大學雨水公園案,期待協助國家創造更優質的都市水環境。同時為美國 LEED 認證專業人員及環境教育人員。目前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位在英國倫敦,有五隻毛茸茸的「城市工程師」在短短5個月就蓋出5個堤壩,解決了當地的水患,牠們是怎麼做到的?
颱風「凱米」肆虐,依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報告,已造成5死、688傷,其中高雄市228人最多,所幸全台各大科學園區未有災情傳出,突顯其防洪措施和應對能力的有效性。
樹木在都市中不僅能調節氣溫,還能減少洪水發生的機率與強度,成為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元素。藉由建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城市可以更有效地規劃和經營綠色基礎設施。新加坡和美國愛荷華州佩里市等城市已採用這些技術,利用衛星數據、無人機等感測器繪製樹木和綠地的數位地圖,強化綠化效果,並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