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勢正旺的電動車製造商 Nikola 遭爆進度造假,Hindenburg 研究公司在報告中指控,Nikola 的領導人 Trevor Milton 多年來進行各種不實吹噓及詐欺行徑,一一點出他「誇大旗下電動卡車的技術」、「灌水訂單數量」,並稱 Nikola 卡車看起來很不錯,實際上根本還無法運作。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引發了華爾街新的一波對中國概念股的不信任;德國電子支付巨頭Wirecard 因為財務造假申請破產,成了孫正義投資神話12個月內第三家倒下的公司。
外媒週二 (17 日) 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 曾在 2016 年透過一支影片宣傳特斯拉汽車能夠自動駕駛的證據,吹噓這可能比人類司機更好,但一位特斯拉資深工程師證實,影片內容造假。
近期碳交易討論熱烈,外界擔憂企業可能有漂綠行為,環保署24日表示,將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規定,3項內容來因應,第一已經公告應盤查登錄對象,應揭露排碳量;第二未來碳權審核須符合可量測、可驗證、可報告等原則;第三,針對碳權交易所,環保署將明確規範交易程序、對象及限制。
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Verra涉嫌造假,其知名雨林保育專案碳權中約九成無實質減碳效益,甚至可能加劇全球暖化。Verra否認指控,但執行長安托尼奧利已下台。
日本環境省發表一份報告,當中指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造假,碳排放公布的數字比遞交給官方數據,整整高出1.5~3倍,將於這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第28次會議(COP28),報告這份造假資料。
近年企業面臨政府政策與供應鏈碳中和目標的雙重壓力,透過購買綠電、碳權等方法以達成減排目標。根據CDP的調查,大多數企業使用碳權達到自願性減排,但碳市場的快速擴張帶來了缺乏統一標準和品質不一的問題,引發「漂綠」隱憂。 此外,對於高品質碳權的需求日增,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提出的十大核心碳原則(CCP)旨在確保碳權專案的外加性、永久性和可查證性,以及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貢獻。 讀者將可從此文了解企業如何選擇高品質碳權和參與減碳專案的開發,以加深對碳市場的理解,確保投資與永續發展目標一致,從而提高對全球氣候目標的貢獻。
過去幾年,全球自願碳市場因造假與品質醜聞而陷入信任危機。 碳權標準主要制定機構Verra在今年8月就宣布因品質問題撤銷來自中國的37個水稻減排項目。然而,有證據表明,這些項目中至少超過一半從未真正實施。 這些「幽靈項目」簽發的碳權部分已經被殼牌(Shell)、中石油等大公司用於碳抵消。
今周刊編按:主打小籠包的台灣知名餐廳「鼎泰豐」,在全球擁有高人氣,卻在澳洲雪梨分店爆出勞資醜聞!被揭發長達8年違法剋扣員工薪資、造假帳目,最終遭澳洲聯邦法院重罰409萬澳幣(約新台幣8411萬元)。澳洲公平工作監察署更透露,涉事主管已分別支付罰款9萬2,232元澳幣(約192萬元新台幣)與10萬5,084元澳幣(約219萬元新台幣),但鼎泰豐本公司至今仍未繳交鉅額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