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20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 2025 民意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民眾要求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相關政策,成為不分縣市、橫跨各黨派立場與世代的共識;超過半數民眾更直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皆不足,現行補助效益有限,已延宕運具電動化推動進程。
「2025台灣氫能與電動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上,中興電工(1513-TW)聯手弘鉅汽車與首都客運,發表台灣第一台氫燃料電池大客車,這代表台灣氫能交通從技術驗證正式進入商用推廣,未來三年也將聚焦亞洲市場,展開示範車隊建置。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一場看不見的數字遊戲正被揭露。你可能以為,車賣出去才算「銷售成功」,但現實比這複雜得多。最近,兩家中國電動車品牌——哪吒汽車(Neta)與極氪(Zeekr)——就被爆出透過提前為車輛投保的方式,在未真正賣給消費者之前,就將這些車計入銷售數據,藉此美化業績。
根據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組織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若歐盟持續推動2035年禁售碳排車輛的目標,並配合產業轉型支持政策,歐洲汽車年產量有望回升至1,680萬輛,重返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高峰。 然而若歐盟選擇放棄此目標,且未制定具體的產業戰略,則可能導致汽車產業流失多達100萬個工作機會,同時削減三分之二原規劃中的電池投資。
「這將開啟台灣電動機車的全新篇章!」國內電動機車龍頭、Gogoro代理執行長姜家煒周二(7/8)日宣布,零月租時代正式來臨,即日起「騎多少付多少」,換算下來每騎1公里約1元,比騎油車更划算,7月27日前,新購入特定車款還享設定費全免。
近幾年,自行車產業從疫情帶來的熱潮,一下子跌進了庫存堆積和歐美需求不穩的低潮,整個產業像是坐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隨著本月德國 EUROBIKE 展即將登場,歐美市場又出現回溫的跡象,產業似乎又出現了從谷底翻身、重拾動能的希望。 到底自行車產業現在的真實狀況是怎樣? 巨大、美利達這兩大台灣品牌,真的已經走出庫存的陰影了嗎?
在全球電動機車市場競逐中,光陽選擇一條迥異於同業的道路:不靠補貼搶占市占,而是以「車電分離」的商業創新、深厚的電池管理技術,加上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重新定義電動機車市場的遊戲規則。
一向被視為台灣車市風向球的和泰汽車,今(2/4)日對2025年台灣車市做出最新預測。和泰汽車總經理蘇純興表示,今年新車市場規模估有望達45萬台的水準;和泰有信心保持龍頭地位,全年銷售目標為16.5萬台。
今周刊編按:為了反超比亞迪與特斯拉領跑的全球電動車市場,日本政府正悄悄投入逾200億元,推動日本車企研發,比鋰電池有更強續航力和更安全的「全固態電池」電動車,其中本田最快2025年1月投入試產。
隨著中國電動車品牌的崛起、電動化技術的突破,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一遇的變革浪潮,眾多傳統汽車企業正重新審視公司的經營策略。 特別是12月18日,日本汽車市場傳出重磅消息,日本第二大車廠本田(Honda)將與第三大車廠日產(Nissan)合併,共同成立一間控股公司,若成功把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也納入,將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3大的汽車集團。而消息的背後也包含台灣積極切入汽車產業的鴻海,新舊玩家紛至,讓汽車產業全新的局面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