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三菱不玩了!退出1.7GW離岸風電計畫,會引發骨牌效應嗎?日本能源轉型困局解析

三菱不玩了!退出1.7GW離岸風電計畫,會引發骨牌效應嗎?日本能源轉型困局解析
撰文: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分類:風力發電     圖檔來源:三菱商事 日期:2025-09-08

今周刊編按:全球離岸風電正面臨通膨推升建置成本的挑戰。日本三菱商事近日宣布,將退出原定2028年併網的三項大型離岸風電開發計畫。這些計畫合計總裝置容量達1.7GW,足以供應逾百萬戶家庭用電,原本被視為日本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卻因成本壓力而提前喊停。

日本NHK報導指出,三菱退場可能引發骨牌效應,打擊其他投資人信心,放慢日本離岸風電發展,使「204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四至五成」的目標面臨考驗。

2021年,日本政府首度辦理離岸風電的公開招標,三菱商事(8058-JP)與中部電力(Chubu Electric Power)順利奪標,一口氣拿下秋田縣與千葉縣三個海上風電專案。規劃中要在2028年前架設134座風機,足以供電給超過百萬戶家庭,當時被視為日本能源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但計畫才走幾年就碰上現實的高牆。從2020年開始,全球風機設備與施工費用一路飆漲,四年間漲幅高達五到八成。COVID-19疫情打亂供應鏈,俄烏戰爭推高能源和原物料價格,再加上日圓貶值和聯準會升息,成本壓力一層層疊上來。

 

三菱試著調整進度、重新估算收益,但最終仍在2025年8月宣布退出。執行長中西勝也無奈坦言:「成本膨脹遠超過預期,我們無法制定可行的商業計畫。」實際上,在截至2025年3月的會計年度裡,公司已經因離岸風電吞下524億日圓、約3.55億美元的虧損。

 

圖片來源:三菱商事

 

這背後還有制度面的問題。當初三菱與中部電力為了得標,開出每度電11至16日圓的低價,看似搶得先機,但當成本一路走高,財務模型立刻崩壞。

 

日本2012年推出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FIT)原本用來鼓勵再生能源投資,但制度僵硬,無法因應劇烈的成本變化。經濟產業省曾在2025年3月提議修改補貼結構並回溯適用,但其他業者反對,政策懸而未決。雪上加霜的是,承包施工的鹿島建設也退出,使得專案更無以為繼。

 

日本政府態度

 

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強調信心不變。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離岸風電依舊是日本能源轉型的「王牌」,會重新檢討拍賣制度和政策設計。依照政府最新能源藍圖,日本希望到2040年讓再生能源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並將火力發電占比,從2023年的近七成,壓低到三至四成之間。

 

三菱與中部電力的撤退,不單是一家公司或一個財團的失敗,而是折射出整個產業與政策的結構性挑戰:低價搶標的冒進、制度缺乏彈性,再加上國際經濟動盪,最終讓看似雄心勃勃的專案走向終止。未來,日本若真要推動能源轉型,就必須在補貼制度、拍賣規則與供應鏈管理上做出更穩健的改革。

 

※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分析,原文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