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盯著桃園機場的漏水情況,卻不知道腳底下的自來水管,每分鐘就漏了一五○萬公升的淨水。漏水嚴重卻又常缺水的台灣,十七年來從未調過水價。政府長期輕忽水資源問題,最後全民將會無水可用。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 F)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列舉出未來10年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天然災害、喪失生物多樣性、人類造成的環境災害、資料詐騙或竊取、網路攻擊、水資源危機、全球治理失敗及資產泡沫化,其中半數以上都與環境有關,顯見氣候變遷引發的風險事件已演變為高度交織、影響範圍深遠的系統風險,若未能妥善因應,將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衝擊。
台灣本島四面環海,地處於世界最大的海洋與大陸之間,橫跨熱帶與副熱帶,並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各種不同地形,造就了台灣天氣的複雜與多樣性。 夏天有西南季風帶來潮濕溫暖的氣流,冬日則有東北季風帶來寒潮和雨量;除了季風,台灣也是太平洋生成颱風的路徑,多元的氣候特色為台灣帶來每年約 2500 毫米的降雨量,為世界平均雨量的 3 倍之多。
根據加拿大環球資產管理公司(RBC GAM)發布的最新《2019年責任投資大調查》數據指出,水資源議題為投資者關注的三大議題之一。而世界經濟論壇也連續8年將水資源危機,列為全球主要風險。由於企業營運與當地水資源環境密不可分,投資者未來也期待企業能揭露水資源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