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政府正積極推動海洋藍碳成為淨零生力軍。海洋委員會15日在「亞太區域氣候政策納入藍碳能力建構研習營」中發布「亞太區域藍碳政策初步報告」,規劃以3階段推動亞太藍碳市場。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必須回歸以自然為本的解方,藍碳正是其中的高效方案。她指出,藍碳除能高效吸存碳外,也能保護海岸線、支持漁業與沿岸社區,並維護生物多樣性,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瓶手掌大小的玻璃罐,看似不起眼,卻承載著海草復育的希望。在生態瓶中鋪上沙子,種下來自東沙環礁的海草,每天放在辦公桌上接受約4小時的光照,一個月後,海草嫩芽探出頭,成為未來復育行動的幼苗。 這正是《今周刊》還海行動今年4/22世界地球日發起的「1萬瓶海草復育計畫」的縮影,號召企業與社會大眾共同培育海草,提供台大海草基地作為人工培育研究素材,並將「藍碳種子」種回澎湖海床,「還給大海一畝田」。
2022年5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A/RES/76/265號決議,宣布每年的3月1日為「世界海草日」(World Seagrass Day)。該決議聚焦提高海草保護意識之迫切性,以促進和推動保護海草的行動,同時強調強化海草生態系統對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
海洋保育署位在高雄的辦公室離海有點遠,員工只能在頂樓「遠眺」大海。新任海保署署長陸曉筠仍保留著國立中山大學的教席,其辦公室屬於「海景第一排」,外頭就是海浪和風的交響曲,她覺得舒爽療癒。 陸曉筠並非主流定義上的「海女」。她在台北長大,20多年前在中山大學念書,才意識到原來海浪聲近在咫尺。大自然的威力,讓她覺得人類好渺小,可人類卻一直對海洋苛索資源。
氣球帶來歡樂,但進到海洋生物或是鳥的胃裡,可能危害生命。7月起,美國佛羅里達州加入禁止施放氣球的行列,原本一天可施放10顆以下氣球的規定改為全面禁止。戶外施放氣球等同亂丟垃圾,可罰150美元(約台幣5000元)。
氣候變遷威脅人類生存,海洋保護成重中之重!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在 2024 年 5 月發布諮詢意見,將溫室氣體排放定義為海洋污染,並要求各國政府「有義務」積極減排,確保全球升溫不超過攝氏 1.5 度,這是為人權正義和氣候正義的重要勝利! 保護海洋不僅是為了海中的生態和動物,對減緩氣候變遷和人類生存也有極大幫助。然而,過量溫室氣體排放已對海洋造成沉重負擔,更威脅數十億傍海而居的人民。
今年二月,行政院通過「海洋保育法」草案(以下簡稱《海保法》),希冀透過法規強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整合海洋保護區效能」及「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以達成保護海洋的目標。
「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這一切,怎麼知道身處的環境是如此珍貴?」冒著10度左右的低溫及強勁海風,弋果志工團隊動員近百名同仁及眷屬,戴上手套、拎著麻布袋,沿著新竹南寮海岸線一路綿延近1公里撿拾攤上垃圾,展開熱血的淨灘行動......。
根據《Vox》報導,健康的珊瑚礁可以吸收高達97%的波浪能量,減緩沿海地區受風暴、海浪與洪水的衝擊。隨著海洋溫度上升,珊瑚礁面臨的威脅日益嚴重,數十年內可能遭遇生態浩劫,保護與復育珊瑚的多樣性成為維護海洋健康的首要任務,近年來,人工智慧與科技進步為復育工作帶來了重大進展。
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的魚種都面臨危機,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14水下生命就提到「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這次我們《SDGs主題學者訪談計畫》非常榮幸邀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王浩文教授,到現場來和我們分享有關鯨豚救援的歷史以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