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6/26 更新:台灣本土唯一的風力發電葉片製造商「天力離岸風電」5月22日傍晚公告重訊公告,宣布其風電葉片主要產線已全面停工,並資遣近470名正職員工,象徵與丹麥風電巨頭維特斯集團(Vestas)合作正式畫下句點。 不過,櫃買中心6月25日指出,該公司因未於規定期限內發布重大訊息及辦理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處以違約金新台幣15萬元。
今周刊編按:美國總統川普政府15日強制逾千名美國之音(VOA)等國營媒體員工停職休假。由於美國之音總部在華盛頓DC,在全球都有約聘雇記者與編譯人員,台灣有近十名員工,在15日也同步收到總部通知「暫停工作」,上個月薪資至今也還未入帳,未來恐怕也面臨失業的命運。
今周刊編按:在川普執政下,美國已兩度退出巴黎協定,頻頻削減環保及氣候科學預算。如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1日突襲宣布裁員,首波解僱23名員工,其中最大受害者正是NASA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負責人凱文(Katherine Calvin)是國際知名的氣候學家,曾為聯合國氣候報告提供關鍵貢獻,如今卻遭解僱,引發學界震驚。
美國國家核安局(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NNSA)近日陷入混亂。綜合外媒報導,在川普政府大刀闊斧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背景下,NNSA 於 13 日解僱部分員工,但隨即 14 日撤銷解僱,讓他們重返崗位。然而被解僱員工失去聯邦政府電子信箱帳號,NNSA 難聯絡他們,只能請求其他員工協助轉達消息,突顯政府倉促行事弊端。
隨著中國電動車品牌的崛起、電動化技術的突破,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一遇的變革浪潮,眾多傳統汽車企業正重新審視公司的經營策略。 特別是12月18日,日本汽車市場傳出重磅消息,日本第二大車廠本田(Honda)將與第三大車廠日產(Nissan)合併,共同成立一間控股公司,若成功把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也納入,將躍居全球汽車銷量第3大的汽車集團。而消息的背後也包含台灣積極切入汽車產業的鴻海,新舊玩家紛至,讓汽車產業全新的局面正在展開。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蘭格(Bernd Lange)日前向德國電視台 n-tv 透露,歐盟和中國即將就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達成協議。蘭格表示:「我們即將達成協議:中國可能承諾以最低價格在歐盟銷售電動車。這將消除不公平補貼造成的競爭扭曲,這也是當初課徵關稅的原因。」
今周刊編按:全球日用消費品業巨擘(FMCG)聯合利華曾連續11年拿下全球永續企業第一名,前執行長、《正效益模式》(Net Positive)作者保羅.波曼更被《金融時報》譽為「十年一見的傑出執行長。。 全球日用消費品業巨擘(FMCG)聯合利華宣布,計畫在2025年底前裁減歐洲3,200名員工,此次裁員皆為辦公室的內勤人力,為聯合利華全球裁員7,500人計畫中的一部分。
今周刊編按: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15日發內部信致全體員工,宣布特斯拉將裁減全球員工人數10%以上,裁員的比例創下歷史新高,約有1萬4000多名員工將失業。馬斯克強調,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力,才做如此艱難的決定。 美國科技媒體《Electrek》最新援引消息人士報導,受需求基本面打擊的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向德州超級工廠員工表示,將縮短 Cybertruck 的生產班次,似乎正準備進行一輪裁員,與此同時也有多位訂購 Cybertruck 的民眾發文指原本安排上周末交車,但特斯拉近日告知因生產瑕疵問題必須延後交車,正式交車時間尚待特斯拉進一步通知。
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不少公司倒閉、員工被裁員,但有三位藝術背景的畢業生,沈奕妤 ( Ama )、邱瓊玉、蔡玟卉,不畏大環境,搭上政府創業輔助計畫,以「社會共好,環境友善」為初心,共同創辦台灣原創生活設計品牌--印花樂。 台灣八哥是她們第一個推出的印花圖案,透過一隻鳥的剪影,代表所有被忽略的生命,也以八哥的聲音意象,喚醒大家的環境意識,同時說出品牌故事。
全球全力拚綠能,風電與光電產業前景看好,離岸風電卻遇上逆風。全球離岸風電龍頭沃旭(Ørsted)投資美國市場失利,7日宣布一系列對策,決定裁撤600~800個職位、暫停發放2023年至2025年的股利、退出挪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離岸風電市場,並暫緩開發日本市場。標普全球(S&P Global)已將沃旭長期信用評級從BBB+下調至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