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變得更好了」、「騎自行車變得更加安全」、「在市中心閒逛一整天也很有趣」在比利時西北部城市根特(Ghent)實施了近 3 年的新交通規劃後,《衛報》記者在 2020 年詢問了當地居民的想法,並得到了這些回覆。 多數的根特市民明顯感受到城市的變化,他們的城市似乎變得更加宜居。不過,是什麼原因讓這座擁有 26 萬居民的城市變得更討人喜歡呢?
在台灣只要聽到世界名曲〈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大家都會乖乖把家中垃圾拿出來丟,你有想過為什麼嗎?英國《衛報》特別撰文報導有關台灣的「垃圾車文化」,介紹台灣因為長年實施「垃圾不落地」,因此讓街道相對變得乾淨衛生,更指出台灣回收率高達55%,是全世界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至於為什麼垃圾車會撥放〈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衛報》追查原因,發現說法其實各有不同;有一說是這些音樂為1960年代台灣從日本進口垃圾車時,車輛的原廠設定;另一說法則是認為車輛來源為德國,所以才會放上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創作的世界名曲〈給愛麗絲〉。
《衛報》報導,美國政府資料顯示,現在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前工業時代高出50%以上,將地球推往數百萬年來、前人類時代至今前所未見的境地。然而科學家表示,各國仍缺乏集體意志減緩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世界「彷彿夢遊著走向災難」。
《衛報》報導,一項新研究測試市面上標榜「防水」、「抗污」或「環保」的兒童紡織品,發現其中近60%含有被稱為「永遠的化學品(forever chemicals)」且有毒性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簡稱PFAS)。 「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因為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會進入兒童體內,」研究作者賽德(Laurel Schaider)說。
英國《衛報》報導,國際科學團隊近期計劃將人工鯨魚糞便灑在印度洋海面上,試圖重建海洋生態系統。
英國《衛報》報導,16日一份刊登於同儕審查期刊《PLOS ONE》的研究,證實許多人多年來的懷疑:石油巨頭們並沒有以行動充分支持他們的乾淨能源宣傳話術。幾十年來一直在為這個行業擦脂抹粉的公關和廣告公司,現在面臨是否要繼續為大型石油公司服務的尖銳問題。
魚油膠囊玲瑯滿目,是受歡迎的營養補充品。然而根據《衛報》報導,這種珍貴的產品在貼上「純淨」和「新鮮」的標籤前,都要先經歷一段漫長而且剝削海洋的過程——過度捕撈海洋食物網中的重要成員小型魚類,並經多次運送後,以工業規格加工研磨。
英國衛報報導,一間以色列新創公司獲得破紀錄的1300萬美元(約新台幣3.6億元)種子資金,開發以微生物生產傳統乳製品的技術,其產品「無乳牛牛奶」目標2023年在以色列上市。
英國衛報獨家揭露,即使人類達成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仍將失去10%的高山冰川,損失相當於超過1萬3200立方公里的水,對人口稠密的河口三角洲、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海平面產生連鎖反應。
衛報報導,一份科學研究列出了各種「隱形殺手」的「嚴重影響」,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過量養分影響水生動物的免疫力、繁殖力、發育和存活率,但以上種種卻被監管機構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