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適逢巴黎氣候協定簽訂五周年,聯合國再次呼籲各國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持續追求氣溫升幅控制在1.5℃已視為基本門檻,近期在國際間掀起的熱潮便是「碳中和」(carbon neutral),尤其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率先提出於2030年前降低碳排放量的宏偉計畫,並設定淨零排放量目標。
2020 年 10 月《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刊出了一份調查,指出全球每人平均製造的塑膠廢棄物數量排行榜中,美國和英國以 105 和 99 公斤分居第一、二名。兩國人民不只製造了全球最多的垃圾量,多年來,也持續將塑膠廢棄物運送至他國處理,最終成為環境污染源。回收絕非減塑解方,唯有從源頭減少塑膠製品,才能解決污染問題。
2022年2月21日,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正式宣布「與病毒共存」政策,自2月24日起,開始將新冠肺炎視為流感等傳染病,取消包括確診後的強制隔離、接觸史追蹤,以及進入公共場所前,須出示篩檢結果等限制措施。
「我要讓北海的風,power全英國每一個家庭!」頂著一頭亂髮,英國首相強生在疫情最嚴重的去年十月向全英民眾宣示:「就在二○三○年,你家的熱水器、爐子、電動車所需要的電,全部靠風!」這不是狂人領導的囈語,強生預計投入五百億英鎊,真金白銀、用盡全力,讓現在計畫中的三十GW(百萬瓩)風能容量,推升到四十GW,坐穩全球離岸風電第一的寶座。
沙皇在打仗,日本首相被刺殺,英國首相下野,德國剛換屆新上來的貌似支持擴軍,這些事件是發生在哪一年代? 答案是1910年代,期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現在的情形就是一戰前的翻版,各種矛盾在各國家內部激化,如果處理不好,最終只能走向戰爭。
英國首相蘇納克9月宣布,延後禁售燃油汽車的時間表,並且將放緩對家庭進行能源轉型的要求。此舉招來環保團體與憂心氣候暖化的學界一片罵聲,卻也恰好凸顯出,對抗全球暖化而追求的碳排淨零目標,會是多麼沉重的負荷。
今周刊編按:英國首相Keir Starmer於COP29高峰會承諾,英國將在2035年前減少81%溫室氣體排放(以1990年為基準)。Keir Starmer表示,英國將把發展再生能源列為優先要務,藉此打造以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為核心的清潔能源經濟,該激勵機制是否值得台灣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