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台灣》COP30正於南半球的巴西貝倫舉行,這座通往亞馬遜雨林的城市,讓「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調適」成為本屆焦點,也象徵全球氣候行動正邁向與自然共存的新階段。 台達已連續18年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今年以「AI for Green」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在氣候與自然議題的應用,並將於17日與19日於官方談判區(Blue Zone)舉辦兩場論壇,分享AI如何協助珊瑚復育與強化綠建築韌性。
減碳之餘,建築該如何兼顧生態?LEED綠建築最新版(LEED V5)於今年4月更新上路,這次改版聚焦在減碳、生活品質與生態。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的建築顧問公司Branch Pattern成為美國首個通過LEED V5 O+M白金級認證的建築,除了透過加裝光電模組,還增設了防窗殺的措施, 是什麼原因影響了綠建築的變革?
(2025 年 5 月 7 日,台北訊)在全球邁向淨零的關鍵時刻,20 家跨領域先驅今日於「2025 Secutech 台北國際安全科技應用博覽會」聯手揭幕「淨零永續 ESG 整體解決方案主題展區」。本次主題館坐擁上百坪空間,聚焦低碳建築、智慧能源、數位治理、環安防災四大面向,場內以「綠建築模組」展示各家最新技術,透過實機展示與現場案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淨零路徑。
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21)日通過六家企業擴大投資台灣,總金額逾151億元。其中瑞儀光電斥資逾133億元,導入AI智慧製造技術,發展晶圓級光學元件。 經濟部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迄今已吸引1,664家企業投資,總金額突破2.5兆元,預計創造超過16萬個本國就業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投資案全數導入綠建築與節能減碳方案,包括太陽能發電、能源回收、低碳設備等措施,積極響應我國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今周刊編按:春節長假臨近,除了走春拜年、逛夜市,不妨考慮來趟充滿書香的文青之旅。 隨著永續意識的抬頭,強調與生態共存的的綠建築逐漸受到重視,本文盤點三間綠建築圖書館,一起來趟綠色書香之旅吧!
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在亞塞拜然巴庫(Baku)登場,全球水泥及混凝土協會(GCCA)周一(11/18)也藉此公布國際版低碳混凝土定義,成為首個「低碳混凝土」可供參照之國際標準。 為此,台泥(1101)同為GCCA會員,也在同一天接軌GCCA,在總公司大樓發布旗下全台最低碳的石灰石水泥混凝土,亦即減碳率已達23.83%的新一代台泥「卜特蘭石灰石水泥」。 不僅如此,台泥也攜手過去一年中,於國內實際使用低碳石灰石水泥、石灰石水泥混凝土的上百家建設與營建公司代表,宣示組成「低碳營建先行者聯盟」。台泥統計,過去一年來,台泥與客戶共同透過生產與使用低碳建材,為營建產業減碳共達14.6萬噸。 台泥周一舉行發佈會,公布全台最低碳石灰石水泥混凝土,並邀請有台灣綠建築之父美譽的成功大學建築系榮譽講座教授林憲德、根基營造總經理黃義芳、海悅國際總經理王俊傑、三發地產董事長鍾鼎晟,以及眾多營造、建設公司代表等共襄盛舉。 台泥也喊話,台泥除了自身透過研發技術推出更減碳的產品之外,也再次呼籲政府在公平競爭下,進口跟本地產品都要揭露產品碳足跡,也都要承擔碳成本,才能保障用力減碳的企業。
台北市環保局9日環評委員會通過「台北市推動宜居永續城市環境影響評估審議規範」修正案,全案修正後通過,最快11月底公告生效。 審議規範將導入低碳建築標示,以管理施工期間建材生產、運輸與施工過程的碳排放量。新建建築物在施工階段的建材製造、運輸與施工過程都必須取得低碳建築標示,而在營運階段則需取得1+級建築能效標示,才能通過環評。
台北101曾創下多項紀錄:擁有世界最快的電梯、世界最高樓,「但即便突破500米,總有天高度會被超越,我們要朝新領域突破。」台北101大樓事業處營運長劉家豪說。 畢竟台北101是台灣地標,基於要為國爭光這點,台北101很早就投入永續,但也因此這幾年,跨國公司Google、KPMG、HSBC都是他們主動詢問101永續做得如何,因為「綠建築已是標配,不是選配」。
臺中市長盧秀燕上任以來,致力為國家未來主人翁打造優質的教育環境。為了讓孩童有動靜皆宜的舒適安全學習空間,臺中市政府特別盤點全市三○五所國中小學的禮堂建設情形,並於二○一九年至二○二二年間補助二九‧二億元供二十一所學校建置禮堂;另於去年續推「給孩子一個禮堂」計畫,加碼補助二四.一億元讓二十五所學校圓夢,逐步完善臺中市學校硬體建設。透過資源挹注,期待能加速平衡區域發展,並讓多元用途的綠建築場館成為優質地標,與臺中城市共織美好未來。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當中,有一部分被稱為「隱含碳」,也就是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產生的排放,非常難以計算與消滅。世界綠建築協會估計,光是隱含碳就佔了全球年度能源相關排放量的11%。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與洛磯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在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發佈《驅動建築物隱含碳的行動》(Driving Action on Embodied Carbon in Buildings)報告,提出關於隱含碳的11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