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日前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面對青黃不接的過渡期,《財訊》報導指出,台灣企業面對的碳焦慮有三,包括政府綠電建設落後,碳盤查查驗機構不足,與缺乏碳權交易平台等等問題。碳議題迎面襲來,大型企業無不上緊發條,而中小企業的因應對策也值得關注。
淨零成為全球趨勢,也帶來減碳壓力,尤其是進軍國際供應鏈的中小企業。環保團體曾調查,超過七成的中小企業認為,國際淨零潮流對公司營運帶來威脅。而設法購買綠電達成碳中和這個環節,往往讓他們陷入更深的碳焦慮。 2020年台灣第一度綠電交易以來,「買不到綠電」話題持續延燒;今年上半年,「台積電買走大部分綠電憑證」爭議白熱化,經濟部也出手,以專案媒合保留部分綠電給中小企業,但檯面上恐怕不只是綠電「荒」,更是我國綠電市場開放三年以來,從發電、售電到用戶這條自由市場之路,能否打通的一大課題。
造業占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近3成,以外銷出口為主,若不減碳,在外貿上就會遇到阻力。」經濟部長王美花今年7月初在全國工業總會(簡稱工總)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大會」,希望透過工總串連工會、協會的力量,「以大帶小」幫助台灣中小企業減碳。
因應全球2050淨零碳排趨勢,繼高雄市政府攜手中鋼、中油等大企業成立「淨零大聯盟」後,由民間21家中小微型企業自主性發的「50淨零解方聯盟」今天也宣布成軍,打團體戰共同解決「碳焦慮」。
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正式掛牌上路,台灣股市開始追捧「碳權概念股」,擁有森林碳匯的造紙業股價應聲大漲,一時間市場氛圍從「碳焦慮」進入「碳興奮」的狀態。 曾參與國家減碳制度發展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形容:「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將是台灣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的曙光。」接下來碳權交易怎麼運作?對於企業減碳有什麼幫助?如何建立碳權認知?本文一次看懂。
放眼1.5度C的全球目標,台灣的減碳雄心夠不夠?台灣的減量額度有用沒用?面對即將試行的CBAM,企業如何不落人後?此篇文章透過「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的專訪,帶領我們一窺碳交易的機制與台灣政策的現況,李教授也提供了企業們三大方向,供企業面對碳焦慮!
韓劇《MOVING異能》落幕,討論熱度仍居高不下,本文分析主角張洙源的篇章中,「找不到路」的原因,除了有真的迷路的意思外,其實隱藏著找不到人生方向含意,並探討何謂「輕鬆圓夢」的道路以及現代社會強調要成為「有用的人」,追求創造價值的迷思。
日前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接受媒體專訪提到,中小企業因寫不出永續報告書(ESG),導致上市公司不能買他的產品,銀行也不願意融資,經濟部對此鄭重澄清,目前國內並無規範強制要求中小企業編製永續報告書。
《今周刊》周一(3/18)主辦《ESG永續台灣第四屆國際高峰會》,由《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與CDP首席影響官Nicolette Bartlett、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元太科技董事長李政昊,進行「氣候行動者對話」焦點對談。 當被問及元太科技在減碳路上遇到的挑戰,李政昊坦言「領導人決心很重要」,畢竟這些會增加工作量,因此他建議要先在實質面提供同仁誘因,設定相關的KPI,並提供資源「照顧好」同仁。 李政昊接著說,既然決定要做了,就要把它完成,並從中找到樂趣」,他直言若做的事有意義,才會做得下去,「獲利當然重要,但要追求長遠獲利」,所以將ESG列入目標同樣重要,可能有股東不認同,公司雖無法滿足所有人,但可以先滿足理念相同者。
國際上日漸普及的「碳揭露」,幫助企業自我診斷碳排情況,不僅受資金青睞,更提升市場競爭力。國際非營利組織CDP整合國際碳排申報機制、為中小企業客製問卷,讓碳揭露便捷低成本。
綠色鋼鐵需求爆發!不只氫能,揭密鋼鐵行業未來8大商機...這國已提前搶佔商機
消費者洞察》過半台灣人重視品牌環境友善!想抓住消費者的心,先搞懂「永續、健康」
父親曾靠花季每天賺10萬、變每月賺10萬... 她返鄉推永續小旅行,帶遊客重新認識陽明山
上市櫃永續聲量》台積電、統一超、中華電、全家憑什麼上榜?
氣候危機就是健康危機! 南山人壽再度前進世界氣候峰會 擔任永續健康領航者
1.「台灣ESG永續基金排名」是以台灣金管會「ESG基金專區」內認可的國內外ESG基金,為評比的主要母體,再依各基金每周的績效表現,進行排行。
2.依目前市場狀況,同一支基金之下又會區分不同級別,本排行只取同一基金下績效表現最佳的級別,進行評比,其他級別,則忽略不計。
3.其他條件:晨星永續投資評等(Morningstar Sustainability Rating),是針對該基金過去12個月以來的表現決定。
4.50強排名每周會以周績效高低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