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2330-TW) 歐亞業務資深副總經理何麗梅今 (7) 日表示,台灣再生能源供應量不足,台積電也沒有計畫自己蓋電廠,但相信台積電長期承諾購買再生能源,可帶動台灣相關產業發展,已看到這件事正在發生,並籲政府讓台灣早點有碳權交易平台。
國發會日前公布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面對青黃不接的過渡期,《財訊》報導指出,台灣企業面對的碳焦慮有三,包括政府綠電建設落後,碳盤查查驗機構不足,與缺乏碳權交易平台等等問題。碳議題迎面襲來,大型企業無不上緊發條,而中小企業的因應對策也值得關注。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正式登場,首批碳權今(22)日於台灣碳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共有27個買家,成交8萬8520公噸碳權,成交金額80多萬美元。 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可以幫助我國產業符合國際供應鏈、產品碳中和及ESG等要求,並提供廣大的中小企業便利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不過,首批上架的碳權商品無法抵減歐盟CBAM及台灣國內碳費。
臺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7日揭牌後,周五(12/22)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在碳交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的典禮當天,台上27家企業高層排排站,從台積電、鴻海、中華電、玉山金等,各產業龍頭企業都響應參加台灣首批國際碳權交易,估算首日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最大客戶為金控業者。
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於2023 年 12 月上架後,外界關心第 2 批國際碳權何時上架,碳交所 10日指出,預計最快可以在 3 月底上架。至於國內碳權交易方面,董事長林修銘則表示,待環境部相關法規完備後,將在今年上路。
山陀兒颱風來勢洶洶,碳交所原定本周三 (2 日) 舉辦的「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動典禮暨企業分享會」延期舉辦,將延至 10 月 21 日舉行。據碳交所平台公開最新資料顯示,目前有6個定價交易減量額度專案公告交易資訊,總量為6,080公噸,每噸價格介於新台幣2500至4000元。
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臺灣證券交易所作為臺灣資本市場領頭羊,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推動SDGs,建構永續市場,實踐永續責任。對內,證交所落實綠色營運、誠信治理,以及社會共榮之責;對外,推動國際合作,協助上市公司強化ESG以健全證券市場,並籌設碳權交易平台,創新制度商品,支持國家淨零排放政策。
近年來,為因應全球淨零轉型與供應鏈碳中和需求,許多企業選擇在自願性碳權交易市場購買碳權進行碳抵換。台灣也跟隨此趨勢,於2024年7月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並於2024年10月推出首個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強化自願性碳權的整合性、溯源性與流通性,提升台灣氣候韌性,助力2050淨零轉型。
《今周刊》將於 3 月 19 日在遠東香格里拉飯店舉辦第五屆 ESG 永續台灣國際高峰會。本次高峰會以「打造零碳經濟,深化永續布局」為主題,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的產品與策略總監 Yering Ngan 將應邀於本次講座發表演講,分享她對自願性碳權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的獨到見解,這對於企業應對氣候變遷和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