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提及大自然的碳捕捉、儲碳、固碳生態系,大多會想到森林或是凍土,因此現在也比較多森林砍伐相關限制,各國都希望能藉此緩和全球暖化,而現在也有科學家將目光轉移至另一個潛力碳封存幫手,開始研究海洋的固碳能力,想深入研究「藍碳」的潛力,對抗氣候變遷戰爭中,海洋能否幫得上忙。
淨零碳排已為全球共識,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CCUS) 也是其中重要環節,台廠挾各自技術與資源優勢,朝碳封存、碳捕捉再利用分頭並進,如中油與森崴能源 (6806-TW) 就以電廠資源,積極佈局碳封存技術,石化廠東聯 (1710-TW)、台塑 (1301-TW) 則挾化工廠優勢,切入碳捕捉再利用領域,達到循環經濟效益。
印尼14日舉行總統大選,現任國防部長、曾任將軍的普拉伯沃自行宣布當選,即將卸任的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2023年,宣布啟動印尼第一個碳封存計畫,該計畫預計與英國石油公司在印尼西巴布亞省進行,預估封存潛力達18億噸,而學者推估,台灣有600億噸的碳封存空間,國發會規畫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潛力頗大。
由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管理的早期投資基金Apollo Projects旗下的新創企業44.01開發一種創新的碳封存技術可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一公里深處,經化學反應變成石頭的技術,最近完成A輪融資,有望成為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工具。
中油公司計畫在明(2025)年啟動國內第一個碳封存試驗場,每年封存10萬噸碳,但目前仍湊不足10萬噸,恐怕陷入「無碳可封」的窘境。另一方面,台泥公司碳捕捉計畫預計2027年完工,剛好年產10萬噸碳。在這段時間內,中油恐怕要繼續尋找碳來源。
2024年碳捕捉與封存CCS報告出爐!最新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28個相關項目運營,較去年同期增長57%,其中美國懷俄明州「野牛計畫」(Project Bison)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封存廠,預計2030年啟用後可年捕捉500萬噸二氧化碳。 因應此趨勢,中油也將於明(2025)年啟動於苗栗鐵砧山的台灣首個碳封存試驗場,預計每年可封存10萬噸碳,為台灣邁向淨零排放寫下新里程碑。
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妥善處置廢棄木材有助減少溫室氣體。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曾寧(Ning Zeng)教授團隊,分析一根埋在土裡 3,775 年的原木及周圍土壤,原木僅損失不到 5% 二氧化碳,可能歸因埋在極緻密的黏土層使保存效果最好。
科技巨擘微軟(Microsoft)宣布與海洋碳移除公司Ebb Carbon簽訂史上最大筆海洋碳移除合約,預計10年內移除35萬噸二氧化碳。根據合約Ebb Carbon會將先移除1,333噸碳排,微軟則可在後續選擇加購剩餘額度。
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促進海洋地質與淨零永續領域的跨單位合作,藉由技術精進與資源整合,共同推動台灣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