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和水產養殖相較陸上畜牧而言,是更低碳的蛋白質獲取方式,近年需求量也持續上升,不過考量到法規緩慢且未強制轉型,其碳排放仍不可忽視,台灣漁業又該如何跟進?
畜牧業常因牛隻產生大量甲烷,成為氣候問題焦點。國際研究發現,在牛隻飼料中添加藻類「海門冬」,可減少9成甲烷排放,台灣有野生海門冬,但分布零散且產量不穩定。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成功開發全台首創的海門冬陸上人工養殖量產技術,有望切入全球反芻動物減碳市場,未來更可望催生來自低碳排牛隻的「低碳乳」。
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溫室氣體減量成各界關注焦點。甲烷(methane)溫室效應約二氧化碳 21 倍,全球畜養牛隻超過十億頭,消化過程的打嗝排氣,就是甲烷主來源之一。為了抑制農牧業甲烷排放,紐西蘭甚至祭出「牛屁稅」甲烷排放課徵計畫。如何從源頭減少牛隻甲烷排放,成為畜牧業轉型的關鍵課題。
在缺乏垃圾焚化廠的雲林,垃圾處理一直是棘手的問題,但縣府引進國際經驗,將家戶垃圾化為SRF原料,減少垃圾暫存量;人人嫌惡的畜牧糞尿,經過妥善處理下,也能轉為沼氣發電,讓廢棄物變黃金。
一個畜牧三代,如何用11年時間將牧場規模翻3倍,打造出全台最大安格斯牛牧場,更讓晶華酒店旗下晶華軒、米其林餐廳山海樓、「澀 Sur-」成為客戶?
全球糧食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總量的21%~37%,不永續的農畜牧業使氣候日益惡劣,極端氣候與天災衝擊不止危及生物多樣性,據報告,到2030 年農業和食品公司的價值更可能會損失高達26%,約1,500 億美元的投資者損失。但有研究則說,有企業透過淨零和積極行動來加速轉型,則可從土地轉型帶來的 4.5 兆美元的機會中分得一杯羹。
台南柳營八翁里21戶酪農戶串連,與台南市政府、環境部共同打造「全國首座酪農畜牧糞尿處理中心」,於8月1日啟用。該座處理中心不僅能每日回收329公噸畜牧廢水,生產7,277度沼氣發電,更能將處理後的沼渣轉化為農業肥料,一舉多得。
牛、羊等動物打嗝、放屁和排泄都會釋放溫室氣體,2022年,紐西蘭領先全球推出「牛屁稅」,全球關注。卻在農民的不滿下,2024年6月宣告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豬肉與乳製品出口國丹麥。 丹麥6月底達成協議,2030年起將針對畜牧碳排課稅。計算下來,每年每頭乳牛約要繳新台幣3100元左右。這份協議更加全面,除了牛屁稅,還有野化濕地、土壤,造林、成立基金等計畫。在跨黨派的支持下,可望順利通過議會審查。讓丹麥成為全球第一個課徵農業碳稅的國家。
臺中環保局於本月18日在大安區舉辦「112年度臺中市畜牧示範鄉青蔥DIY體驗活動」,現場邀請農友、畜牧業者及民眾一同認識畜牧沼肥再利用澆灌種植的粉蔥,透過洗蔥、粉蔥植栽及品嚐青蔥脆餅,分享天然沼肥澆灌的豐碩成果。
全球目前有26%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食品產業鏈,其中包括土地利用、淡水抽取、畜牧養殖及運輸等。在社會的日漸重視之下,食品碳足跡議題將可能改變該產業的發展路徑與大眾飲食習慣。因此,無論是生產地點的選擇、產品優化與轉型,抑或是製程改善都是食品業者將要面臨的風險或機會。